我的姐姐2021

日本剧日本2021

主演:黑木华,杉野遥亮,久保田纱友,若林拓也,平岩纸

导演:吉田善子

 剧照

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1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2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3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4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5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6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13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14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15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16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17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18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19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8 00:42

详细剧情

  幽默又刻薄的姐姐白井千寻(黑木华饰)和虽然被姐姐捉弄却能乖乖听话的弟弟白井顺平(杉野遥亮饰),在父母不在的一段时间里相依为命。工作结束后回到家,一边喝着酒,吃着各自喜欢的东西,一边围绕恋爱、工作、兴趣、人生展开对话。@哦撸马

 长篇影评

 1 ) 记一次气鼓鼓得离开电影院

这电影看得我气鼓鼓!电影院在6楼,从影片结束到坐手扶电梯到一楼,我都没能把气给消完!

打两星,完全是冲着演员们的演技去的。 有些台词有些矫揉造作,其实我是可以接受的,毕竟编剧们有想说出来的金句,也是情有可原。 长辈们的老观念,远近亲戚的反应等等,也很生动真实。 但是!弟弟怎么就突然乖巧了?!为了推动姐姐对弟弟的感情,一个幼儿园小朋友就会这么乖巧?! 回到现实吧!看看身边那些上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们,从小被爹妈视作珍宝的,爸爸都舍不得打一下的,有几个可以每天早上痛痛快快起床、穿衣服、吃早饭?!且不说每天放学后的吃饭,玩耍需要陪伴的时间。而这些,对于备战考研的姐姐是多大的挑战!即便有姑妈的帮衬,但是一个小朋友所带来的生活的琐碎绝不是不会用筷子,早餐挑食想吃包子就能一笔带过的。不然,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帮助爸爸妈妈扶养一个孩子的情况了。省略了生活的所有的琐碎,过于淡化姐姐对于突然起来的抚养工作的不适应、时间上的冲突、期间的精疲力尽,只为突显弟弟对姐姐的需要,来证明“弟弟很好带,很乖”,是不可以的!没有了长姐如母的艰辛,会让姐姐的弃养显得铁石心肠。

好,即便说电影不是纪实片,可以有侧重。 那么,在电影的最后,编剧是不是太坏了!这是我最气愤的地方!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怎么就不愿意给两秒的镜头,来交代姐姐的出路?为什么电影的结尾停留在踢足球的草坪,依旧停留在亲情的需要,责任上面?俄罗斯套娃,不是没有找到另一半吗?姑妈不是赞成姐姐过自己的人生吗?思想上不舒服了,画面变成暖色调了,可是命运的归宿还是成为奉献的姐姐?!

为什么不可以给姐姐一条出路,一线希望?比如姐弟俩坐上了去北京的火车...我甚至粗略得算了一下,一套房子卖了100W,姐姐即便现在一分积蓄都没有,在北京租房子,让弟弟上小学,请阿姨帮忙接送和做饭,这样的生活过5年,姐弟俩50W怎么也够了吧。

电影名称是“我的姐姐”,现在来看,越发感觉讲的是姐姐的牺牲奉献,和父母、和童年、和亲戚的和解,并认了宿命,走回上一辈的路。

现在的结尾,让影片里那些关于个人感受的台词,“我的人生不只是你”,被完全推翻了。 可是,不可以啊!自我意识是需要被保留的,任何一个人都要有实现自我的需要和权利,当我们作出牺牲的时候,永远都不是理所应当,也不应该被当作理所应当!

所以,这个结局让我生气。它无视了姐姐为自己人生的所有的奋斗,并让旁观者可以轻易地说出一句:“是的,谁叫你是姐姐呢,没办法的。”

 2 ) 为什么一定要把弟弟扔了才算新时代独立女性?

个人观点。

影片前半段,太让人生气和窒息了,舅舅屁事不干就知道打麻将,混吃混喝爱贪小便宜。姑妈任劳任怨照顾半死不活丈夫,成天为全家人操碎了心还要强迫安然养弟弟。爸妈重男轻女,甚至连死了都一刀一刀地扎姐姐的心,警察验证安然身份的时候都说,爸妈手机里只有弟弟的照片。男朋友是个妈宝、窝囊废,遇到事情只会逃避(看到安然和别人吵架,这个男的就只会拉住安然我就生气!!)

安然在一瞬间中承受了太多,爸妈给她抛了一个生活的难题。是牺牲自己养弟弟还是把弟弟送养追求梦想?

姐弟的相处细节都过于真实,比方说弟弟不懂事,抓坏面包,大吵大闹,平常我和弟弟相处,也经常分分钟想把他扔出门。

又比方说,嫌他哭的太吵的时候,只要假装走掉,他一定会着急地赶紧跟上来,生怕丢了姐姐。

安然一个人无力地抵抗,拼命想要挣脱束缚她的牢笼,几乎没有人是真的支持她的。

但是电影的设置,姐弟两人在情感上是递进的。

当全世界都在为难姐姐的时候,只有弟弟是真正只在意她感受的人,姐弟两人通过相处成为彼此世界里唯一的暖光。

所以,如果是我,我也不会签协议,不是因为我是姐姐,而是因为我想和他相依为伴。

到了影片最后,弟弟对姐姐的意义 已经从爸妈重男轻女生下的“男孩” 转化成了“这个小孩 是我爱的小孩 我舍不得再也不见他”

还有一个打动我的点,就是安然和姑妈那么激烈的吵完架,过了两天,姑妈还是像没事儿人一样给姐弟俩送来吃的,收拾好家里,带走垃圾,当安然在医院被欺负的时候,她破口大骂,第一个站出来保护安然。

姑妈好像是每个中国式家庭里都有的女性,看到她我好像真的看到我的大姨大姑,为了弟弟妹妹读书牺牲自己,早早下工厂打工,忙忙碌碌一辈子都只操心家里的鸡毛蒜皮。

父权制社会的不断压迫下,让她的思维模式固定于:女性一定要为家庭付出,姐姐一定要承担起照顾弟弟的责任。以至于忘了自己当年也是想要做生意闯荡俄罗斯的女孩。

如果说安然的形象是一个坚韧不屈,拼命和命运抗争到底的女性形象,那么姑妈,则是致敬了上一辈千千万万牺牲自己成全家庭的苦命女人。(另外我觉得姑妈角色的设定,就是在批判亲情绑架,就是在批判以往的固有思维,批判姐姐必须要养弟弟这件事情)

而影片的最后,导演又将这个问题抛给了观众,“我们去哪儿呢”

对呀接下来去哪儿呢?影片没有给出答案。

但是影片从头至尾,塑造的安然的性格,表明她不会放弃自己的前途,她像顽强生长的野草,春风吹又生。

所以,换个角度想,就因为我们将安然定位成新时代独立女性,就要求她签下协议,送养弟弟,卖了房子,奔向北京,开启自己的人生,这不也是一种道德绑架吗。

女权,首先就是要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力,当笔握在安然的手里,怎么样的选择也是她的事情,并不是说,她不签这个协议,就一定要一辈子被弟弟束缚住。也不是说,签了这个协议,把弟弟送养了,在其他时候,就不会向命运屈服。

Ps 片名叫踢皮球不是更好吗?明明整个片子都是姐姐的视角,片名却非得用弟弟的视角。

有些情节确实设置的很刻意,和小红花一样的弊病,拍的有点碎片,刚开始有点难以入戏。

而且 感人的点基本在预告片里都知道了啊!!看之前期望值很高,看的时候感人的点基本上还是那几个咯(从电影的角度我会打三星 但是因为这个题材想多加一星)

——更新

谢谢大家的评论 其实我前面有说 导演把这个问题抛给了观众

我想说说我自己对结尾的理解

就算有感情 姐姐还是去准备签协议

是在对方要求 再也不能见弟弟之后

安然才犹豫了

然后感情驱使她带弟弟跑走

而且后面有一个 安然突然停下来 很迷茫甚至于有点难过的表情 我觉得她也在思考 到底去哪儿呢 这个问题

对于每个人对这个结局之后的想象 一定都是不一样的

没有人说安然一定会带着弟弟去北京 也没有人说安然一定会留在家里搭上自己的前途

错的是重男轻女的父母 不是安然也不是弟弟

 3 ) 浮于表面而又缺乏真诚

看完《我的姐姐》感到很气愤,总想找一句话来形容这部片子给我的感受,搭地铁回家的路上突然想到了,这是一部浮于表面而又缺乏真诚的片子。

导演和编剧都是女孩子,看得出她们对于女性议题的讨论欲望。

片子的立意不低,想要接触的社会问题是热门而又复杂的。

那些在网络上被议论的,甚至于贬低的,但又真实存在的“伏弟魔”们,像安然一样的女孩们,她们的处境是什么样的?她们能不能脱离这个困境?我想这是这个片子最想讨论的话题,但是导演处理不好这么复杂的题材,于是整个片子显得稀碎,人物七零八落。

从一开始就摆明了安然的困境,甚至是一种极端的困境:给安然安插了太多不如意,被父亲嫌弃、寄宿在姑姑家、被霸凌、被性骚扰(姑父偷看洗澡)、有一个只会赌钱的舅舅跟一个苦哈哈的姑妈、弟弟年纪太小、男朋友除了脾气好啥也没有......导演和编剧把一切不如意都放在了这个角色身上。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我都在非常耐心地等待导演和编剧对于这种困境的回应。

然后呢?

没有然后。

本来是社会困境,是时代遗留问题,结果用爱粉饰太平。用爱和可爱的孩子煽情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吗?

一直期待安然会走掉,深知这种走掉是无情的,故事中的安然跟弟弟都会因为这个分别而痛苦,甚至于是会受到电影的观众指责,那也很好,至少比现在好。

因为无法解决的问题,因为选择了爱自己而面临的“历史遗留”问题,就是会长久的悲痛下去,这种无法解决的问题让无辜的安然跟弟弟双方都是破碎的,以更大的沉默的伤痛延续下去,都更能发人省醒。

但是整个片子,看不到一丁点的思考,好像用爱就能解决一切。

弟弟这么可爱,这么小,能有什么办法呢?当然是跟他一起生活啦。

这算什么?

片子多是设计感,缺乏真诚的表达和思考。

在角色设计上,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姑妈跟安然的角色是一对相互映照的角色,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关系非常的程式化,安然是觉醒的姑妈,相恋五年的男朋友是没有用的只会添堵的工具人......整个片子真的非常的程式化。

子枫妹妹一直都是一个蛮好的演员,可是妹妹毕竟年纪不大,在本片中造型也有些问题。着实不能让人信服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总是看着太小了,无论是牵着弟弟一起走还是跟男朋友一起,都特别特别有违和感。

所以从一开始,电影在日常生活的营造上就显得七零八落。

整部片子看下来,就是一部披着社会热点跟女性问题外衣的无脑商业片。我从来不觉得文艺片与商业片有高低贵贱之别,但文艺工作者贵在真诚,有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情。要做商业片做就是了,遵循那套运作逻辑,刺激观众爽点,也不失为非常优秀解压的作品,但是拿着社会话题作为幌子,看不到一点真诚的思考和努力,甚至连故事的真实性和日常生活都令人诟病,这种卖社会噱头无脑圈钱的商业运作,浪费了演员的好演技,也浪费了这个故事的好立意,同时披着社会热点的外衣以为自己是一部好电影,真的很令人生气。


【新更新】

1.根据评论区的专业小伙伴提醒,删掉了自己对于俄语看法的那一段。确实是自己在对于俄语语言认知方面的有误跟不深入,导致了对于影片的误会,在此删除,表示歉意。

2.非常认同评论区说的,故事虽然有欠缺,但是使得人们关注了这个问题。就这一点来说,这个片子做到了,大家为此争论不休,使得这个问题浮出水面,当然很好。但是这一点对我来说,不能够成为片子就非常不错的理由。从不认为电影要给任何人答案,但是电影也许可以展示和深挖每一种选择或是每一种无法选择的困境之后的,人的情感。就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这部电影没有做到。理由是:为姐姐安排的苦难非常程式化,前文所述并不是非要姐姐不养弟弟,去北京就好,而是,也许展示姐姐去了北京,但并非心安理得,姐姐和弟弟在各自的生活里并没有因为这种关系的摆脱而过的快乐,这样子是不是会更好呢?会不会更加引起人思考呢?这不是一部爽剧,电影的功能,尤其是试图关注社会问题的电影,不应该只是一部爽剧,去北京解决不了问题,不去北京同样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这才是问题的所在。因为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都让人心里沉甸甸的,我觉得这才是这个电影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同样能够给观众留下深思的地方。我之所以气愤,就在此处,这是一个沉重复杂的问题,那个温馨地一起踢球也许是梦境也许是真实的结局配不上这个立意,处理得过于简单的了,这才是我觉得这部影片浮于表面的地方。当然也有评论区的朋友说,这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那么或者,也许安排成姐姐没有签字,把弟弟叫过来抱着弟弟哭泣结束,是不是也会更好呢?

3.以上都是提供一些可以讨论的可能性,欢迎所有有不同看法的小伙伴一起礼貌地讨论,确实在评论区学习到了很多,很多想法都是在改变和不断调整完善的,关于有的朋友说结局的开放性,也是我之前未曾思考到的,见仁见智吧。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以上。

 4 ) 应该叫《我的弟弟》

1,我觉得这电影应该叫《我的弟弟》,主角是安然和她的回忆、现实和梦想,她首先是她自己,先于“姐姐”这个身份。

(补充,后知后觉的后觉,我发现《“我的姐姐”这个说法有很强的凝视意味,引导观众用弟弟的视角去评判姐姐的选择,作为女性观众这确实是让我不舒服的,因为我从来不会想着用生活中哪个男性的目光来审视自己。)

然而这个故事虽然说主角是安然,但是从头到尾都使用了弟弟的视角,各种情绪处理也都使用了弟弟的意愿。然后最后一幕,安然向“姐姐”的职责屈服,用来“催人泪下,着实有点讽刺了哈。 2,领养那家人就很怪?领养到最后了开始拿出协议了,一开始没有协议好吗?最后一定要出现牺牲的戏码吗?安然完全可以继续和这家人协商,时不时从北京回来看看弟弟,互相拜访,也可以像弟弟一样和这家人温暖地相处啊!

这里处理得很像为了煽情而煽情。很多部分,还有安然放弃追究肇事人责任的部分,处理得也太模糊了,像是为了煽情而强行忽视掉了一些东西。 3,安然本来就该是自由的,她很坚定,行动力强,敢走敢闯,能担大事,女性一贯屈从的地位并不能使她屈服,心中没有锁链,有形的锁链也休想困住她的。她是可爱的存在主义姑娘(私心。

整个故事乱七八糟的部分太多了,感觉把安然和姑妈一家几个人相处的剧情处理好就完全够用了。(而且姑妈的女儿还住着别人家的房子,没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儿子则住在家里,卧床的丈夫曾经偷看侄女洗澡,她家岂是姑妈一个人自顾自内心宽慰就能说得过去么?)

补充,后知后觉,这里也有点怪,像偷换概念。安然所做的是去摆脱父母强加给自己的女孩子的命运,她的个人意志被处理成了“其实我是想父母认可我才这么做”。然后,仿佛只要她和以弟弟、姑妈为代表的原生环境互相理解,追求个人的梦想反而成了次要的事情。这里很像把严肃的问题降维处理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个人感觉)亲情只能宽慰到人的心灵,不能用来解释重男轻女、强加命运这么沉重的话题。

(因为重男轻女并不只是父母个人的意愿,可能父母一边重男轻女一边觉得自己还爱着女儿,实际上他们给出的爱经不起推敲。而安然如果只和父母家庭和解,那她反抗的道路才刚刚开始。)

所以我倾向于最后安然还是走了自己的路去了北京,哪怕她最后摔下签字笔抱着弟弟哭泣。

(但是结局处理得确实不好,开放式结局也使得影片提出的问题没讲清楚,究竟是生而为人的反抗还是珍惜地忍让,结尾是该表态“坚持歌颂”还是“息事宁人”,却表了个意味不清,要观众去猜。)

3,我忍不住开始思考,如果安然是我的恋人,我在这样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如果安然是我的恋人的话,首先我应该在立场上和她站在一起,并不会出现试图用我的家庭绑架她的场景,也不会傲慢得试图替她考虑,对她指手画脚。(但显然,我的身份是她的恋人,另一位独立的、爱她的人,而显然她男友并没有独立人格,比起弟弟更像是她的拖油瓶。)

4,(喜欢子枫,这部里她几乎是合我胃口的——“故事性复杂性感的”)她冲出去追生育的那家人,大声得质问为什么只“保小”,男人像驱赶苍蝇一样驱赶她,其他的女眷把她拽住,捂住她试图为“女人”发生的嘴。她被推倒,伏在地上恨恨向上望过去,子枫很强,这个镜头十分戳我。

 5 ) 为什么《我的姐姐》在清明节上映,因为它本质上就是一部恐怖片

在讨论安然应不应该抚养弟弟之前,我们要先把这个问题的源头搞清楚。

这个问题的源头是谁呢,就是安然的父亲。

为什么刚开始安然对抚养弟弟是有所抵触的?

其原因在于安然父亲想要的是儿子,但却生了个女儿。

他为了能够生二胎,逼迫安然假装残疾,逼迫安然一瘸一拐地走路。

有一天安然穿裙子,被街道办的看到了,父亲还把她打了一顿。

安然填志愿填的是临床医学,父亲还私自给她改为了医学护理,因为他觉得女儿就该早点工作养家。

一般人都是由父母供到大学毕业,而安然是一边上大学,一边打工给自己赚学费和生活费。

不能说父亲把她养大了,只能说父亲没有把她饿死。

她没有从父亲身上得到过一丝关爱,所以她对弟弟也没有爱。

如果安然父亲不重男轻女,他有安然一个女儿就足够了,哪还有闲心去生二胎?

他不会不允许安然穿裙子,更不会叫安然假装残疾,相反,他会送安然去学跳舞,说不定安然长大后就会像可可那样成为一名舞蹈老师,去教别人跳舞。

如果她不喜欢跳舞,她想做医生,父亲也会尊重她的意愿,让她读研、读博,让她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如果父亲不重男轻女,安然压根不会去做护士,也就压根不会受富二代同事的气。

她自己就是医生,不会有人来嘲讽她,也就根本不存在是选择隐忍还是反击的问题。

如果父亲不重男轻女,就根本不会有弟弟,也就不会有他和妻子出车祸后,弟弟由谁来养的问题。

就算他生了安然后还想再生个儿子给安然作伴,他也会马上就生,而不是等安然都要成年了才生。

年龄差不多大才叫作伴嘛,差十多岁哪能叫作伴?

如果他生了安然后第二年或者第三年就生弟弟,同样不会有他和妻子去世后弟弟由谁来养的问题。

因为弟弟只比安然小一两岁、两三岁,如今安然已经大学毕业了,弟弟也该上大学了。

既然安然都可以自己供自己上大学,弟弟有什么不可以呢?

但事实是父亲生弟弟并不是为了给安然作伴,他之所以等到安然快成年了才生弟弟,是因为之前没有开放二胎。

如果父亲不重男轻女,他根本不会让安然寄宿在姑父家里,也就根本不会发生安然被表哥当成沙包打、被姑父偷看洗澡的事。

很多人只看到了安然该不该养弟弟的问题,有的人说安然该养弟弟,有的人说不该,还有很多人为了这件事吵起来……

但这件事的本质是他们的父亲重男轻女,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这些问题。

安然没有错,弟弟也没有错,这一切都是他们的父亲的错。

为什么安然过得那么惨,全都是父亲一手造成的。

为什么她被表哥打、被姑父偷看洗澡,因为父亲让她寄宿在姑父家。

为什么她要受富二代同事的气,因为父亲偷偷改了他的志愿。

为什么她要面临考研和养弟弟的艰难抉择,因为父亲一直都想要个儿子,生了女儿后还是想要个儿子。

如果父亲不重男轻女,这些问题全都不会有了。

如果安然选择养弟弟,她就没法考研了,也没法换工作了,她只能继续做一辈子的护士,被医生冷嘲热讽的事还会继续上演,她要么只能忍着,要么怼回去,但结果就是会被穿小鞋,然后过得更惨。

如果她选择养弟弟,她就过不了她想要的生活了。

如果她选择考研,把弟弟送养,她一辈子都会被骂冷漠无情。

表面上这是一部家庭片,实际上是一部恐怖片。

父亲生前就没有给安然一丝关爱,死后都还不安宁,还要丢下个烂摊子给安然,还要给安然留下一道天大的难题,无论是选择考研还是养弟弟都没有好下场,真是名副其实的“做鬼都不会放过你”。

安然上辈子肯定是刨了他家祖坟,所以他这辈子要这样报复她。

父亲生前不好好对待安然,死后也不放过安然,这已经很恐怖了,更恐怖的,这个故事还无限循环,永无止境。

安然的奶奶也是重男轻女,她觉得姑妈是欠安然父亲的,什么都该让着他。

姑妈考上了大学,而安然父亲只考上中专,最后姑妈还只能把上学的机会让给安然父亲。

姑妈参加工作,每个月的工资就只有45块,还要分15块给安然父亲做生活费。

姑妈晚上热得睡不着,醒来却发现奶奶在给安然父亲吃西瓜,还叫他快点吃,别被你姐发现了。

姑妈这一辈是重男轻女,奶奶那一辈肯定更重男轻女。

奶奶自己都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她长大后却认同了重男轻女的价值观。

她都没有说我小时候就不受重视,所以我要让我的女儿感受到母爱,恰恰相反,她也像她的父母那样溺爱儿子,轻视女儿,甚至让女儿放弃上大学的机会,早日打工赚钱来养弟弟。

她小时候最讨厌重男轻女,她长大后却成为她曾经最讨厌的人。

奶奶那一辈是如此,姑妈、安然父亲那一辈也是如此,安然、弟弟这一辈还是如此。

安然父母去世了,所有人都觉得安然应该养弟弟。

安然父亲叫安然假装残疾、偷偷改安然志愿、安然自己供自己上大学……这些事情他们全然抛之脑后,反正就是觉得安然该养弟弟。

这还没完,下一代还是这样的。

安然在医院遇到一个男的,他妻子都要死了,他不终止妊娠,反而还要妻子继续把孩子生下来。

死可以,但要把儿子生出来才准死。

不仅是他要妻子生,他妻子自己也说她要生,感觉就好像是只要她能生个儿子,就算是死也没有遗憾了。

她和安然的奶奶是一样的,她小时候也是被压迫的对象,长大后就麻木了,就习以为常了,开始认同重男轻女的价值观,所以她才会连命都不要了,就算是死也一定要给丈夫和婆婆生个儿子。

自古婆媳不两立,此时她和婆婆的立场却出奇地统一,安然好言相劝,她婆婆还说:这是我们家的事,不要你管。

她本来就已经病危了,她还不终止妊娠,还要把孩子生下来,她这么做很可能会死。

假如她这次生的是儿子,那么安然、弟弟的故事将会再次上演。

她死了,她丈夫一个人养三个孩子肯定养不过来,他肯定会把好的都给儿子,次的都给女儿。

他一个人供三个孩子读书肯定供不起,他肯定会让两个女儿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就不上学了,打工赚钱供弟弟读书。

“你们两个早晚都是要嫁出去的,你们读那么多书干什么?还不如让弟弟读。”

两个女儿挣钱买的第一套房也要先给弟弟买,等弟弟有了房以后,她们才能有自己的房子。

“你们结婚了,你们的丈夫会给你们买房的,你们买房干嘛,还不如给弟弟买。”

两个女儿结婚了,收的彩礼也要给弟弟。

“彩礼不给弟弟,弟弟哪来的钱结婚?弟弟结不了婚,这个家就断子绝孙了,难道你们就眼睁睁看着这个家断子绝孙?那我真是白把你们两个养这么大了。”

那么多人觉得儿子比女儿好,生不出儿子就继续生,直到生出儿子为止。

然而他们的儿子那么好,到头来还是得靠姐姐养,还是得靠姐姐挣的钱来买房,还是得靠姐姐的彩礼来结婚……讽不讽刺?

安然可以把弟弟送养给土豪夫妇,但安然、弟弟的问题解决了,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姐弟的问题就解决了吗?

就算安然把弟弟送养给土豪夫妇,还是有人重男轻女,还是有人把妻子当成生育机器,还是有人不在乎妻子的性命,就算妻子要死了也必须先把儿子生出来才能死……

虽然安然和弟弟的问题解决了,但还会有千千万万个安然和弟弟,而且他们的子孙后代还会成为安然二代和弟弟二代、安然三代和弟弟三代……无穷无尽、无限循环。

从奶奶到姑妈和父亲,到安然和弟弟,再到安然二代和弟弟二代、安然三代和弟弟三代……这个故事已经上演了五千年了,但它还没有结束,还会继续上演五千年、五万年,直到人类灭绝的那一天才会结束。

这不是家庭片,而是恐怖片,它讲述的一个过去五千年一直在发生,未来五千年也无法破解的灵异事件。

你说它不是灵异事件呢,它又的确很魔幻。

但你说它是灵异事件呢,它又的确是每天就在我们身边上演的真实故事。

我看到有人说考研和养弟弟并不冲突,说安然完全可以一边考研一边养弟弟。

而且持这种观点的人不是少数,而是大有人在。

你想象一下,如果这两件事之间没有冲突,那么电影一开始就是这样的:

长辈们对安然说:你父母去世了,你的弟弟就由你来养吧。

安然说:好的,我可以同时把养弟弟和考研这两件事都做好。

全剧终。

这部电影讲的就是考研和养弟弟之间的冲突,两者之间的冲突是这部电影的大前提。

如果这两件事之间没有冲突,这部电影的大前提都不成立了,什么安然不想养弟弟、长辈一定要安然养弟弟、安然去找领养家庭……这些事情通通都不会发生。

所以养弟弟和考研这两件事肯定是有冲突的。

养弟弟和考研这两件事中的任何一件事都是很有难度的,把其中一件事做好都有难度,想同时做好两件事就更困难了,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先说考研吧。

我国研究生的报录比是3:1左右,也就是说3个人考试,只有1个人能被录取。

难道没有被录取的那2个人就不努力了吗?

他们也很努力,但也许他们不如被录取的那个人更努力。

所以你努力是不够的,你努力的结果可能就是你会成为落选的两个人之一。

你必须非常努力,才有可能成为被录取的那一个。

除了努力的程度之外,天赋、运气等等因素也很重要。

很多人什么都不干,每天就为考研做准备,每天就做这一件事,最后还落选了,你竟然觉得你可以一边考研一边养弟弟,而且还能同时把两件事都做好?

考研很难,那养弟弟就轻松了吗?

养弟弟也不轻松,养弟弟的难度完全不亚于考研。

弟弟马上就要上小学了,现在的小学生和以前的小学生不一样了,现在的小学生比以前的小学生辛苦多了。

现在的小学家长也不一样了,比以前的小学家长辛苦多了。

以前的小学生都是老师批改作业,现在是家长自己批改,而且这已经成了不成文的规定,成了天经地义的事,几乎所有小学都是这样。

你敢不批改孩子的作业,老师就敢怼你。

有的家长文化程度不高,有时候批改错了还会被老师在家长群里点名批评。

孩子做作业是你在监督,孩子有不懂的问题是你在解答,孩子做完作业后也是你批改的,最后你还要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批改作业已经很杀脑细胞了,但它和辅导作业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小学作业你肯定会做,但你会做这道题,和你能教会孩子完全是两回事。

做题不难,难的是让孩子学会做这道题的方法,难的是让他彻底理解这类题,难的是让他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题的时候还会做。

辅导作业有多难,网上有太多太多的视频了。

去年上海一位妈妈在家辅导儿子写作业时,和儿子发生冲突,一气之下选择了跳河轻生。

消防员营救她的时候,她说:不要救我,我真的太累了。

这不是段子,这是真人真事。

而且这不是个例,类似的事情还不少。

现在的通讯更发达了,现在有家长群了,表面上好像变得更方便了,但实际上是变得更不方便了。

早上要给老师问好,

中午要给老师问好,

晚上还要给老师说晚安,

逢年过节还要送祝福,

哪怕是复制粘贴都可以,但不可以不发。

每当老师发布了通知,你要及时回复,老师才不管你上不上班,反正你必须回复。

而且还不能只回复一个“收到”,这太敷衍了,不洋洋洒洒写个几千字或者写首诗,怎么能证明你的态度诚恳呢?

家长群的作用是通知重要的事,但有些家长经常在里面闲聊,一会儿未读消息就999+了。

问题是这些闲聊之中时不时夹杂着老师发布的通知,999+又怎样,哪怕是9999+你还是得一条一条地看完,避免错过重要消息。

现在的小学家长有多累,网上有太多太多的文章了,这里就不赘述了。

考研和养弟弟任何一件事单拎出来都是很困难的,竟然有那么多人觉得这两件事之间没有冲突。

还有网友说:你做不到,不代表安然也做不到啊。

如果你能做到一边考研一边养弟弟,你才有资格要求安然这么做。

你自己都做不到的事,你凭什么要求别人做到?

如果安然选择全心全意考研,那弟弟就没人养了。

如果安然选择全心全意养弟弟,那她就没法考研了。

于是安然走了第三条路,让土豪夫妇领养弟弟,弟弟可以衣食无忧,可以过上富裕的生活,她也可以安安心心考研。

土豪夫妇领养弟弟有个条件,就是要求安然从今以后再也不要和弟弟见面。

很多人说,如果安然签了字,那就太冷漠无情了。

那你想象一下,如果安然不签字,如果她放弃送养弟弟,而是自己养弟弟,结果会怎样。

安然已经决定要去北京了,而且连机票都买好了。

她一个人北漂的话她可以对居住条件没有任何要求,但如果她带着弟弟一起北漂,那一个月光是房租都要好几千。

住地下室肯定是不行的,两个人住不住得下都是其次,他俩住地下室的话弟弟连学都上不了。

弟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营养必须要跟上。

而且他每年都要长个子,所以每年都要给他买新衣服。

北京的消费比成都贵多了,他们那100万迟早是会用完的,所以安然还得找份工作。

而且外地人在北京上小学,父母或法定监护人需要提供在京务工就业证明。

假如安然没有工作,弟弟连学都上不了。

前面我已经说了,光是兼顾考研和养弟弟已经是不可能胜任的事了,如果安然还要工作,那就更不可能胜任了。

她一边备考,一边工作,还要一边养弟弟,这种情况下怎么考得上?

就算她考上了,她也要一边读研,一边打工,下班回家还要辅导弟弟做作业,弟弟做完作业她还要批改,而且她还要随时看家长群,随时注意老师又发了什么新的通知。

你觉得这可能做到吗?

这样的结果就是她什么都做了,但什么都做不好。

虽然她考上了研究生,但她也可能毕不了业,可能性更大的是她压根就没考上。

她上班时间看家长群会被上司批评,不看家长群会被老师批评,结果就是工作也没做好,老师在群里发的通知也错过了。

她又要上学又要上班,没有多少时间辅导弟弟的学习。

除非弟弟非常自律,否则他的成绩不会好到哪儿去,最后要么留级,要么只能读一个一般的中学。

等弟弟上中学了,此时已经过了6年了,安然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假如她结婚生子了,她有自己的家庭了,她就更没有时间管弟弟了。

除非弟弟非常自律,否则他要么会退学,要么考不上大学,或者只能考个大专。

安然来养弟弟,她绝不可能把考研、养弟弟、工作这三件事都做好,最后的结果会是三件事都做不好,她的前途没了,弟弟的前途也没了。

如果是土豪夫妇领养弟弟,他们只有他一个孩子,他们所有的都可以给他最好的,让他吃最好的,穿最好的,让他上最好的学校,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

他们文化水平高不高不要紧,他们会不会辅导功课也不要紧,他们完全有能力请家教来辅导他。

他上的是最好的学校,接受的是最好的教育,还有家教给他补课,他考上大学肯定是没问题的,毕业后找份工作也是没问题的。

可能有人会说,那么多富二代上的是最好的学校,接受的是最好的教育,最后还不是只能靠关系才能上大学。

土豪夫妇可以让安子恒上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请最好的家教教他;

而他跟着安然的话,安然根本没时间管他,难道说没人管他的情况下,他的成绩反而还比有家教更好?

退一万步说他就是没有读书的天赋,他成绩就是很差,考不上大学,他也可以继承养父母的公司,他的前途仍然是一片光明。

而安然不需要养弟弟,就不存在弟弟上小学需要工作证明的问题,也就不需要为了让弟弟能上小学而必须工作。

她不用着急找工作,她可以暂时不工作,什么都不干,就安安心心考研,等考上研究生了再去找工作。

既然她不用养弟弟,一边上学一边工作对她来说也不难,毕竟她上大学的时候就是这么过来的。

如今她不用养弟弟了,甚至她还可以安安心心读书,暂时不工作,等三年后毕业了再工作。

毕竟她手里有50万,哪怕她一个月用一万,这50万也是能撑到她毕业的。

所以土豪夫妇领养弟弟,而安然安安心心考研,是最好的方案,姐弟俩都会拥有美好而灿烂的人生。

唯一的不足就是安然再也不能和弟弟见面。

其实他们也并不是完全见不了面,等弟弟再大一点,他们就可以偷偷见面。

比如等弟弟10岁了,他已经懂事了,他完全可以做到偷偷和姐姐见面而不被发现,也可以做到不把这件事告诉养父母。

安然在北京,他在成都,他们一年见不了几次面。

见面的次数不多,事情败露的概率就越低。

养父母又不是一天24小时跟着他,他一年有个三四次说要出去和同学玩,难道养父母还会跟着他去吗?

退一万步说姐弟俩完全见不了面,等熬过这十多年,弟弟成年了,他就可以去找姐姐了。

其实土豪夫妇想要的并不是要姐弟俩再也不见面,他们想要的是安子恒忘记自己是领养的,以为自己是他们亲生的。

等十多年后安子恒成年了,这个时候如果他要去找安然,他的养父母是会同意的。

毕竟此时他们已经养了安子恒十多年了,安子恒早就把他们当成亲生父母了。

他们还是安子恒的父母,而安子恒还是他们的儿子,他们三个人还是一起生活,唯一的变化是安子恒偶尔会去看看姐姐而已。

我想起了去年的网剧《摩天大楼》,非常巧合的是《我的姐姐》中小时候的安然是王圣迪演的,《摩天大楼》中小时候的美宝也是王圣迪演的。

《摩天大楼》就有点像是《我的姐姐》的续集,《摩天大楼》中的姐弟俩的生活,就像是《我的姐姐》中的姐弟俩的未来。

《摩天大楼》中的姐弟俩也是因为某些原因分开了,而且也是因为某些原因两人不能见面。

弟弟被李阿姨抚养长大,长大后成为了一名钢琴家。

姐姐则是一直在各种咖啡厅打工,后来就存够钱自己开了一家咖啡厅。

《我的姐姐》中姐弟俩不能见面是土豪夫妇的要求,而《摩天大楼》中姐弟俩不能见面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变态的父亲,姐姐不希望变态父亲通过她找到弟弟,所以她从来不和弟弟联系。

表面上姐弟俩十多年都没见过面,但他们的心一直都在一起。

姐姐有一段话说得非常有道理:

也许你会觉得,我缺席了你这些年的人生,但其实我一直用我自己的方式关注着你,你所有的成长,我都看在眼里。在我心里,其实你从来都没有离开过。

而且弟弟成为钢琴家后,每次他举办演奏会,姐姐都会去看。

而弟弟也是一样的,他每天都不停地好好地练琴,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因为姐姐是他唯一的人生支柱。

而且最后他们姐弟俩还是相认了。

《摩天大楼》和《我的姐姐》唯一的区别是,《摩天大楼》中的姐弟俩有一个变态父亲,一旦姐弟重新开始联系了,变态父亲就可以通过姐姐找到弟弟,然后各种敲诈勒索弟弟。

而《我的姐姐》中的姐弟俩没有这个问题,等弟弟成年后,他可以正大光明地去找安然,我相信他的养父母是不会拦住他的。

还是那句话,养父母的目的不是姐弟俩再也不见面,而是要安子恒把他们当成亲生父母。

只要安子恒发自内心地把他们当成亲生父母,那和姐姐见面这件事是有商量的余地的。

况且弟弟高考的时候完全可以考到北京去,到时候他在北京上大学,安然也在北京工作,而养父母在成都,养父母根本管不到他。

难不成他都上大学了,养父母还专门去北京租个房子陪他上大学?

电影最后是一个开放式结局,安然把笔放下了,带着弟弟去踢球了,我们不知道最后安然有没有在协议上签字。

我的理解是她和弟弟踢完球后还是会回去签字的。

首先是她踢完球后抱着弟弟痛哭,这就说明接下来她就会把弟弟送回去。

如果她放弃送养了,决定自己养弟弟,她就没必要哭。

其次是电影的原名叫《踢皮球》,而皮球指的就是弟弟,这部电影中他就像一个皮球一样被大家踢来踢去。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是一个皮球孤零零地在雨中,这就暗示弟弟未来只能靠自己度过风风雨雨。

导演在首映礼上也说了,姐姐的性格决定了她不会牺牲自己的未来。

以上细节都说明弟弟最后还是被土豪夫妇领养了,而安然则是一个人去北京打拼,而这也是最好的结局。

弟弟跟着安然,北京的消费那么高,他们吃也吃不好,住也住不好。

而土豪夫妇可以让他住豪宅,衣食住行全都给他最好的。

弟弟跟着安然,安然一边上学一边工作,完全没有时间辅导弟弟的功课。

而土豪夫妇可以给他请最好的家教。

弟弟跟着安然,安然没时间辅导他,也没时间管他,他成绩就不会好。他成绩不好,长大后就考不上大学,或者只能考个大专。

而土豪夫妇可以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他考上大学是没问题的,就算考不上大学也可以继承养父母的公司。

虽然安然和弟弟会分开十多年,但他们就会像《摩天大楼》的姐弟俩那样时刻关注着对方,最后安然会成为梦寐以求的医生,而弟弟也会事业有成,两全其美。

如果安然选择自己养弟弟,她是可以每天和弟弟一起生活了,但代价就是安然考不上研究生,就算考上了也毕不了业,弟弟也不会有什么前途。

当初两个人一起去北漂,几年后两个人花光了那100万,又不得不一起回成都。

两个人的大好前途都没了,就算能朝夕相处又有什么意义呢?

 6 ) 我的姐姐不仅仅是安然

因为预告片先入为主,一直以为讲述的是安然和安子恒的故事。后来在镜头对向套娃的时候,猛然醒悟“我的姐姐”原来还是姑妈。忽然又意识到,安然的舅舅,或许他也是安然母亲的弟弟,又是一位姐姐。

在看之前,我难以想象在姐弟这样一个亲情线的故事里。“重男轻女”的问题如何讲述与化解,女性的困境和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样的矛盾该如何处理,也担心着剧情陷入姐姐因为亲情扶养弟弟妥协不考研的陈词滥调之中,我自己的想象力很难跳出出这个圈,哪怕是送养,面对我们固有的观念,亲情这个话题又如何体现呢?我担心着,却又好奇着。很惊喜,编剧的处理比较巧妙。而且能看出,整部电影很有野心。但觉得剧情走向还是有点零散,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有些地方的元素也没看太明白,比如寺庙的镜头?

写写一些自己的感受。

关于女性的困境。那场在医院的谈话,安然说出“小时候姑父偷看我洗澡。”姑妈是愣了一下,坏人无处不在。安然对着自己的姑妈能如此自然地说出来,已经足够勇敢,个人感觉也是后来两个姐姐之间关于“套娃”的一次铺垫。

依旧是在医院,安然对着关上的救护车门大喊:“你们这是谋杀。”在孕妇转院的走廊里,两个女儿跑在病床之后。我就明白了,他们想要个儿子。面对孕期子痫,医疗原则应该保大弃小。“我已经尽力了”“你问过本人的意愿吗?”是沉默。安然虽然辞职,依旧追出去,对着他们歇斯底里,她想救人。孕妇的老公说了一句:“她自己愿意生。”

细思极恐,恐而生畏。女性真得能够自己掌握生育权吗?“愿意”背后是多少个有形或无形的手掐着她的脖子,逼着她,像是施予给她的最高荣耀,而本人却没有拒绝的选项。

随后镜头扫过孕妇的两个大小女儿,在哭泣。那种哭泣更像是配合环境演出的效果,女孩们或许隐隐约约感受到她们会失去母亲,或者是因为责骂,她们没有意识到有了一个弟弟之后会如何长大,或者更糟糕的是没有母亲只有弟弟,又该如何自处。安然能够读懂,她不想让他们再重蹈覆辙。

包括去男朋家里吃饭时,依旧逃不脱,结婚生子的命运,这似乎是女性最应该去走得人生之路?

关于姐姐的困境。“因为你是姐姐。”所以很多事情就理所应当吗?姑妈和姐姐的对话的那个场景最为触动我,当镜头疑向“套娃”我突然意识到,姑妈何尝不是“我的姐姐”?她是“重男轻女”思想里,最完美的姐姐,最理所应当的姐姐。为了照顾弟妹的女儿,放弃做生意,只有一个上学机会,那只能是弟弟,哪怕是吃西瓜也在深夜里不能被姐姐知道……对于很多姐姐来讲,已经习惯了。但习惯了不代表是正确,也不能因此而言,所有的姐姐都要这样。“套娃也可以是不一样的。”安然后来离开,姑妈念起俄语,这是她被迫放弃了的梦想。桌面上放着一半完全不同的套娃,被阳光笼罩着,我的姐姐—安然会不一样。

编剧对于剧情的设计太巧妙了,在第一次我以为弟弟要被领养的时候,恰恰没有,我以为这对夫妇和弟弟的故事就此结束了。弟弟和姐姐相处的越来越融洽,我以为剧情会走向姐姐和弟弟相依为命,努力奋斗过上美好生活的理想走向时,突然之间,弟弟过于懂事,主动联系了那对夫妇,为了然后他们收养他。这是姐弟情里,最让我动容的一段,尽管我在怀疑幼儿园的小男孩真得会这样懂事吗?但是小孩察言观色的能力,天生的敏感与灵性,我相信这样的走向合理,又格外心疼这么小的孩子如此懂事,再见面,互相试探的纠结万分,拒绝签字,安然还是叫住了安子恒,泪流满面,不顾一切,“我只想和你在一起。”至于未来怎么样,以后再说吧。 我的姐姐,这次和以前的都不同。

安然和男朋友的悸动、亲吻,拥抱都发生在夏天,男朋友出现也永远是晴天,暂且说他也曾是安然的一道光。尽管还是分开了,但他离开时说得那句话,会让她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被爱过,这份力量就已足够,种种细节,他还是不适合她。

和朋友看电影时玩笑着说,至少她还被人如此热烈和专一的爱过。

像是我前不久听到的一个词“夏日情侣”,他与安然,像是黄昏时分伴着橘子花香味晚风,吹着暧昧模糊的晚霞。每天都有,但却转瞬即逝,像梦一般。抓不住的,镜头呈现给我的也是这般感受。

整部电影,泪点最戳我的是弟弟拨出的那个电话,我觉得不合理却又心甘情愿地觉得就是合理。还有表姐可可出嫁时,安然舅舅没去,但安然去送红包和拍照,可可笑着终于忍不住哭了出来。

而姐姐所体会到的那种不公,其实我更多的是愤怒与无奈,只会觉得自己真得足够幸运,作为独生女在无数个幸存者偏差中长大,独生政策下的女孩们也不都是宝贝,有一些也是特定环境下短暂地存在罢了。

最后的结局,怎么说呢,我希望它是我所希望的那样。

 短评

姑妈那条线 就是两代人的悲哀

6分钟前
  • WRONGCOLOR
  • 推荐

从强制一孩到开放二胎,历史的组合拳就这样无差别地打在姐姐们的身上。而当姐姐们转身想为自己的生活奋力回击时,却只绝望地发觉无处下手——因为往往并没有什么十恶不赦的大坏人,让她们窒息的正是这充盈各处的厌女空气,以重男轻女之手,穿梭于日新月异的时空,如出一辙、驾轻就熟地扼住一代又一代女性的咽喉。(姑妈送走安然后喃喃自语俄语单词的那一刻泪崩了😭

7分钟前
  • 狗不见🌈
  • 力荐

可能还不够好,但它值得被看到。它所涉及的东西在过去的大部分时间,都探讨得太少,而在这个时代也尤其需要,即使只是被提起。演员们真好,坚强的张子枫格外可爱;朱媛媛的角色让我想到很多身边的人,她像妈妈、像姑姑、像她们那个年代过来的很多女性的集合,你可以轻松地质问很多“你为什么不……”但最后她就是选了最难的一条路,出于本能、规训或者爱,但她本身终归是伟大的,但也不该被伟大绑架;肖央彻底改变我心里的印象,很有戏的人,层次全出来了。影片的节奏有问题,情感有多次的断点,转折强硬,太突出戏剧性了。很多生活化的段落太过“工整”,少了闲笔,流露出太强目的性;尤其是弟弟的台词,句句“一针见血”,没了孩子本性的天真,只有大人“睿智”的设计,就会让看的人识别出来,再难融入,好在小朋友太可爱了,所以依然抓人,哭了好几次

8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21世纪的女性回归自我了吗 没有

12分钟前
  • 废物仙子罢了
  • 还行

我能理解喜欢这片的人,但我是很不喜欢的,甚至看不下去。因为几乎每个情节都在意料之中,大多数地方的拍法也全都提前猜到。哪里什么情绪,哪里该发火哪里该哭,观众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很有规划,但换句话说就是极其套路。所以,哪怕背后是非常好的真情实感,哪怕张子枫、肖央、朱媛媛都很精彩,也被套路给损耗了。这对新导演或者院线片来说也许算好事。但我只能刷手机了,尤其是这个弟弟,太假,那些台词都不是小孩说的,而且句句精准到位,编剧实在让我受不了。而且对主题和人物的表现方面,编剧也不用废笔,场场为他的目的服务,实在太刻意了,缺乏生活中真人的感觉。

13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较差

姐姐天生就是没有底座的套娃,是没有残障的瘸子,是挖掉了西瓜瓤的瓜皮,是装进了保温杯的咖啡。生育证明像与生俱来的一纸符咒,经文是女孩要被迫独立和牺牲。天生沾染了长女如母的气味,却跟弟弟拥有不同的爸爸。可尽管他是肉包子里的花椒,仍是姐姐要捐出的功德。她说从此经文她来诵,而功德都赠我。

15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最后安然带着安子恒跑出领养家庭的时候,忘了把银行卡带上,这个事儿让我很挂心。

16分钟前
  • 查无此人
  • 推荐

作为有两个姐姐享受社会红利的弟弟,我一直对我的姐姐们抱有亏欠感,即使如此我也无法完全了解她们作为女性所遭受的困境。而《我的姐姐》则真实地将这种困境展现出来,女性就像套娃,一代代被装进重男轻女的男权社会套子中,压抑感和无力感充满我的胸膛,眼泪不争气地在眼眶里打转。除此之外,我还蛮喜欢这个结尾的,因为它展示了女性最强大的情感力量:爱与善良,影片通过姑妈鼓励年轻女性“套娃不必非得装在同一个套子里,自己的路自己走”,同时用这样的结尾告诉她们不要放弃爱与善良,因为女性独立和爱与善良从来都不是二选一。作为男性和弟弟,我们能为姐姐们做点什么?或许就从尊重她们的意志、了解她们的困境、支持她们的发声开始吧!男人要有内自省性。P.S.张子枫拿影后吧!PP.S小时候的安然是王圣迪(普普)演的,她未来也会拿影后的!

19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三星给演员们,结局让人太恶心了。典型的男权社会下的“政治正确”,女人就要牺牲,被亲情捆绑。就算不从情感角度出发,那大家理性思考一下,姐姐现在只是小姑娘,如何养育好一个娃,送出去给富裕的家庭养对两个人都好,弟弟还小不懂事,姐姐也不懂事吗?还要媚男到什么时候?

20分钟前
  • Whatever
  • 还行

它本可以是《何以为家》,但它选择了《以家人之名》。

24分钟前
  • 關於藤井樹.
  • 还行

摄影很好很有设计感哦。女性电影,隐隐担心并非女权电影,我也分不清楚。跟《82年生》相比代入小男孩视角柔化了冲突,弟弟表演过于小大人了,台词写的也有点糟糕,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女性视角。一二幕搭建的特别好,第三幕有点拉胯了,每一场戏都煽情等于没一场煽情。仔细想想拍的太MV了,咔咔怼特写上音乐,何必呢。结尾很喜欢,好的电影应该带给观众思考而不是瞎给答案。今年是张子枫年。如果迷雾剧场能上就是肖大宝年。

26分钟前
  • 牛奶很忙
  • 推荐

垃圾结尾。结局是这样,这部电影的意义又是什么。为什么现在的电影都喜欢讲四川话。

31分钟前
  • XM7–局外人
  • 还行

《感动中国》好歹还能做到——主题明确、态度明朗;本片,并不。从独立到奴隶,这是不敢动。

34分钟前
  • [未注销]
  • 还行

我其实不喜欢这个结局,如果在签字的地方就留白,可能会更好吧。这个故事没有解决实际性的问题,人物也不能算跟自己和解了,很难受,让我想起地久天长的那种难受

38分钟前
  • 杨骁艾
  • 推荐

看完最大感触:只有成为真正冷血无情的人,才有可能摆脱痛苦,这是儒家的诅咒,能破除的中国人寥寥无几。情节看似由急风骤雨般的冲突构成,实际上全是如履薄冰的斡旋。剪辑是加分的,几乎抹除了所有令人“生疑”的空隙,让这场风暴尽量逼真。

39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原剧本叫踢皮球一语三关,编剧设计了三组姐弟关系用女主产科护士的身份设定勾连起几代女性的困境,困境中细密编织了无数议题,扎实严肃,尽管琐碎但克制沉稳。人物之丰满,几乎每个角色都在最后翻转出来立住,被迫放弃念书的姑妈,不得已放弃孕妇的产科女医生。第二幕结尾连续两场震撼人心的和解与独立的大戏,对孕妇家属怒吼发问“你都有两个女儿了,为什么还要生儿子?”它讲的不是一位当姐姐的女性的个体遭遇,是强制引产上环计生政策到二胎政策放开被迫生子之下所有无法摆脱命运的女性,生育困境的背景笼罩于全片。最巧妙的是开放式结局,当所有人跟随导演的细微视角去体会她溺水般挣扎的困境,选择似乎不再重要,因为这是一个拍给所有人看的“知晓我命运”的故事。无论是社会意义,还是行业意义(有话语权的女编剧把女导演带了出来),都是典范。

43分钟前
  • 冷水浴缸
  • 推荐

坚持了47分钟,一边剧烈精神呕吐一边出来了。我以为我受得了这种题材,算了,放过我自己。没看完,不打分,不是受众,及时止损……(听说结局了,还好提前出来了,不然我可能会徒手拆了电影院)

47分钟前
  • Virgil
  • 还行

看到结尾我就知道,这片儿肯定要挨骂。很多人肯定觉得它不够女权,甚至是打着女权反女权,不然最后姐姐怎么会做出那样的选择。我觉得吧,电影好坏先放一边,姐姐做任何选择都是可接受的,只要影片给足了理由和铺垫,以及只要这个选择是她自愿做出的就可以。我们说女权或说任何人的权利的时候,不是规定Ta一定要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才算是维护了自己的权利,而是看Ta是否自愿做出选择并承担后果。后者才是Ta真正的权利,才是Ta真正掌握了自己的人生。

50分钟前
  • 子戈
  • 还行

全片最震惊的一句话“从小被表哥当沙包,被姑父看洗澡”。

54分钟前
  • 滋养丰富风味绝
  • 推荐

其实可以不要那么多刻意煽情,有些话从小朋友口中说出来就假了。好的是关注到了中国姐姐这个身份带来的苦难以及长久以来做出的牺牲,但结果是新时代追求个人价值的姐姐仍有可能选择老一辈的“苦难”,从被逼迫到自愿,这弧光不值得鼓励,无法展开的某些原因和结尾的亲情绑架让人叹气。张子枫的演技还是顶得住怼脸特写的。

58分钟前
  • 理易封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