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

日本剧日本2021

主演:黑木华,杉野遥亮,久保田纱友,若林拓也,平岩纸

导演:吉田善子

 剧照

我的姐姐 剧照 NO.1我的姐姐 剧照 NO.2我的姐姐 剧照 NO.3我的姐姐 剧照 NO.4我的姐姐 剧照 NO.5我的姐姐 剧照 NO.6我的姐姐 剧照 NO.13我的姐姐 剧照 NO.14我的姐姐 剧照 NO.15我的姐姐 剧照 NO.16我的姐姐 剧照 NO.17我的姐姐 剧照 NO.18我的姐姐 剧照 NO.19我的姐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3 08:15

详细剧情

ananで連載されているマンガ「僕の姉ちゃん」は、2人暮らしをする歳の離れた姉弟が、恋、仕事、人間関係、人生について率直に語り合う会話劇。ドラマでは、ユーモラスで辛辣な30歳の姉?白井ちはるを黒木、まっすぐに育ってきた社会人1年目の弟?白井順平を杉野が演じる。

 长篇影评

 1 ) 这电影不假也不矛盾,想为它说几句话。

身为一个比自己弟弟大17岁的姐姐,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因为这电影没有迎合任何群体的喜好或者对它抱有的期待,它拍的只是真实的人性(的多重可能之一)。

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我很小就跟家里人说,你们生可以,但不要想着以后靠我养他,我不会因为任何人而牺牲自己的人生。但这并不代表我不爱我弟弟,因为被生下来不是他的错。

本来想表达很多,但还是附一段和死党的聊天记录,她特别明白我的意思(有这样的朋友我真的感觉非常幸运),表达的也比我清晰有条理。

并不需要赞同,我只是想为这个电影发声。

 2 ) 这部电影太压抑了

这部电影对我来说太压抑了 真的太压抑了

看电影全程我一直处于一种想哭又哭不出来的怅然若失中 安然和弟弟都太懂事了

我爸妈在我高三的时候生了个弟弟 但幸好与安然不同的是我爸妈在生弟弟前和生弟弟后都很爱我对我很好

我很爱我的爸妈 也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喜欢弟弟

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想 要是我爸妈突然走了 就剩我和弟弟了 我会不会养他呢

应该会吧 我甚至不会反抗 因为安然没有和弟弟有太多接触 但是我不同虽然弟弟还小话都不会说几句 但是小孩子的爱有时候真的能感受到 并且因为我爸妈我会照顾好他

好像很卑微 但又觉得自己好幸运 从小在爱的家庭中长大

高三妈妈的意外怀孕问了我意见(或者是政策出台了妈妈早就想生二胎了 我反抗过但是也不忍心让妈妈打掉他

很担心我妈但到医院都不愿意上去看他 我真的好崩溃或者说我好自私我从来不愿意把爸妈的爱与别人分享

那个时候我爸每天陪我聊天 整个高三我通校了 他每天都接送我 我逃课崩溃抑郁 高三压力也大 幸好我也挺过来了 虽然我闹但是只跟我爸闹 我妈怀孕的时候我也没对她发过火

后来我就妥协了 反正除了我全家都很高兴 其实我真的不理解有啥好高兴的 从他生下来那一刻起除了月嫂给他请保姆一个月四五千 疫情期间工资减少了甚至觉得我爸妈生活拮据了 给他上的幼儿园一年几万块钱 还要每天接送他 真的感觉爸妈压力很大 妈妈生了他以后身体越来越差 爸爸也经常睡不醒

我真的不能理解 可能我生来就更爱自己罢了 但是他们乐在其中

我知道我爸妈生二胎并不是不爱我 可能真的是意外罢了 我妈在产房的时候我在外地他们说我不必回去 我爸站在产房门外的时候 我崩溃的给他打电话 我说我接受不了

我妈刚出产房的时候给我打了一个电话 第一句话是爸妈最爱你 第二句话是我真的很痛

所有都冰释前嫌了 我好像突然就释然了 现在想到这个都想哭

现在大二 我感觉他很乖 哦对了 他睁开眼第一个看到的人是我

大人说小孩子记性不好 但是我每次放假回家他都记得我

还感觉很幸运的是 现在也觉得和爸妈关系越来越好了 好像有弟弟和没他没啥区别 虽然我偶尔跟他争风吃醋 我爸分草莓的时候会把大的给我吃哈哈哈

他们也不会跟我说大的让小的 也挺好

还有就是好遗憾安然和他男朋友分手了 我也有男朋友 我们一个学校的 但是我们家离得好远 我浙江他内蒙的 我想回家他可能也想吧 反正我们还没商量好 可能一起去个大城市 反正我不愿意远嫁

要是我像安然一样 我们大概也会分手吧

“他喜欢吃麻辣烫 我想去海边冲浪”

害 她比我优秀多了 我花钱大手大脚大概存不了钱 爸妈走了自己都没法养活自己

照顾弟弟是姐姐的宿命吗 大概我爸妈在的时候不是我的宿命 我跟我妈说好我绝不照顾他 我爸妈也同意 我妈现在让我帮忙照看一下都会付费哈哈哈

但是要是我像安然一样面对这些事 那真的会变成我的宿命 虽然我平时是个只爱自己的自私人

呜呜呜呜我在说什么 想到什么写什么了 害

这个电影对我来说真的挺好看的 幸运就是我从小在爱的环境中长大 有一说一我舅舅和电影里的舅舅也挺像的哈哈哈哈

还有就是我们家生弟弟 不是我爸想是我妈妈想哈哈哈 笑死我了我妈怀孕的时候我奶奶还很难过 说我妈干嘛怀孕哈哈哈哈

坐在路边瞎写的 不算影评 突然想到的一些东西 走啦 一个人在外上大学真的好想爸妈

 3 ) 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的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的评价两极分化,我觉得各有各的道理。

电影的优点在于,它展现了姐姐们在成长过程中普遍面临的困境和不为人知的辛酸。电影拍得非常朴实,许多细节看似轻描淡写,却真实动人。几位主演的表现非常到位。

重男轻女的议题一直都存在。

上一代各种叫“招娣”的女性,独生子女一代各种不惜交罚款也要生儿子的父母,以及开放二胎、三胎后越来越悬殊的二孩、三孩男女性别比,无不昭示着社会普遍存在的对新生婴儿性别的偏袒。

电影中,那位生了两个女儿的高龄产妇一家,不惜冒着产妇的生命危险“拼”一个儿子,便是重男轻女的真实写照。一直以来,由于女性是实际怀孕和生育的人,所以,“生不出儿子”的罪名,总是被强加到女性身上,使得许多女性自责、内疚、不惜拿自己的生命作为赌注。但新生婴儿的性别,实际上取决于男性的精子。女性根本不该背负这些苛责,更不该不断为“生儿子”这个饱含性别歧视的目标承担健康和生命风险。

这种偏袒,不仅表现为生育前人为的性别筛选,也会贯穿在部分女性的成长过程中。

在父母不断表达生儿子的意愿、对女儿的嫌弃以及对儿子明目张胆的偏爱时,身为女孩,经常会自责:“为什么爸妈更偏爱弟弟?是我的错吗?是我做得不够好吗?”

这种困境,并不会随着长大而烟消云散,而是大概率会贯穿人的一生。有的女性不断督促自己变强、赚更多钱、为人处世更周到,并不是完全出于个人理想和个人意志,而只是为了解决童年时的困境——为了证明自己值得被爱。

这样一个广泛存在却一直不被讨论和关注的话题,如今可以出现在大荧幕,我认为是好事。它让姐姐们被看到,让姐姐们的困境被关注到。

这种困境最令人痛苦的地方在于,姐姐们所面临的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敌人。电影里,没有一个绝对的恶人,每个人看起来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和困境,也都有温柔和善良的一面。但砸在姐姐们身上的铁拳,却是真实存在的。她们无法把自己人生的悲剧归咎于某个具体的人,也正因如此,她们无处使力、无从逃离,只能在父权制的天罗地网中苦苦挣扎。

但电影的缺点也很明显。

电影的叙事有点杂乱,节奏较慢,对几个重要情节没有充分展开,比如安然的父母为什么把她寄养在姑妈家,安然成长过程中还遭遇什么性别歧视等等。这几个情节对观众共情安然至关重要。

作为女性观众,几个蜻蜓点水的细节就足以让我共情到安然,理解她的刚烈、决绝和矛盾。但电影还有大量享受着性别红利却浑然不知的男性观众,轻描淡写的背景交代很可能让观众难以对安然产生共情。

而电影最为人诟病的,是结局,这导致许多观众愤而给出差评。

虽然结尾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开放式的,并没有给出安然最终的选择,但她放下签字笔、带着弟弟离开领养家庭,看上去像极了接受“姐姐”的身份、并与这个身份和解。这显然与她之前大量的抗争背道而驰,也让许多观众对电影传达的三观极度失望——无论父母如何对待姐姐,无论姐姐对弟弟多么没有感情,她最终都会承担起“扶弟魔”的责任。

老实说,我对结尾也是失望的,哪怕是戴着镣铐跳舞,电影也可以结束在姐姐纠结要不要签字的刹那,留一个彻底的开放式结尾。

虽说姐姐最终与“姐姐”的身份和解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性别歧视、情感绑架、道德绑架三座大山下,人很难凭借一己之力挣脱天罗地网。

但父权社会对女性的道德绑架和情感绑架实在太多了,即使电影本身是复杂的,掺杂了复杂的情感和无奈,但复杂的东西一经广泛传播,很容易被理解得极为简单粗暴,进而成了进一步绑架姐姐们的筹码。所以,我完全理解部分观众对结尾的愤怒,尤其是有弟弟并且从小生活在重男轻女环境中的女性的愤怒。

但我并不想因为结局而彻底否定这部电影。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珍贵之处在于,对于广大独生子女和广大男性来说,这不失为一个了解姐姐困境、了解重男轻女现象对女性造成的伤害的途径。在当下这个越来越割裂的社会里,我们尤其需要渠道去理解彼此、共情彼此。

要知道,一个人做出的选择,未必出自个人意志。显然,安然哪怕最终决定抚养弟弟,也违背了她最初的个人意志。姑妈虽然一再为弟弟牺牲自己,但不代表那就是她的个人意志。高龄产妇虽然自己说愿意冒险“拼”儿子,但这背后,又有多少双手正掐着她的脖子呢?又有多少社会的PUA强加于她呢?

我们要看到的是这些选择背后的无奈和困境,而不是用一句“这是她们自己做出的选择”来简化问题,无视强加在她们身上的性别歧视、道德绑架和情感绑架。

通过这部电影,希望更多的人能认识到姐姐们的困境,不要再参与到绑架姐姐们的队伍里。也希望姐姐们不要为自己的性别而自责、内疚。如果你不想为家庭做出牺牲,不想被弟弟吸血,想要追求自己的人生,那么,你完全可以站出来说“不”,因为出生不是你能决定的、弟弟的出生也不是你能决定的,应该为弟弟负责的是决定生育他的父母,而不是你。你没有义务为别人的决定做出牺牲。你首先是你自己。

每当面临人生选择,女性一定要多问自己几句:“我快乐吗?这是我自己想要的,还是别人强加给我的?”

 4 ) 不被爱的人如何学会爱人?

昨晚下班后,一路冒雨赶去看《我的姐姐》,虽然用光了一包纸巾,也确实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好片,也很想好好写一篇影评,但很难下笔。

这是一个危险的议题,豆瓣某篇高赞影评就出自我熟悉的朋友之手,我知道她的故事,也懂她的代入感,更明白她的愤怒,作为一个葱省女孩,这一切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但还是想表达一个非常不讨喜的观点: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女性意识觉醒只是为了battle吗?我们对抗不公只是为了赢吗?伤害只有回击一条路可走吗?我们变得强大之后真正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或者说,当我们真正成为一个独立、坚强的成年人以后,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这可能也是片中纯女性主创团队真正想探讨的话题。

1/两代姐姐的选择

片中不管是“姐姐”安然,还是“姑妈”安蓉蓉,都曾经是重男轻女思想的受害者,她们都曾是一个不被爱的“姐姐”。

作为上一辈的“姐姐”——安蓉蓉的选择是,“从生下来他喊我一声姐姐,我一辈子都是姐姐”,所以,哪怕是偷听到半夜妈妈偏心只给弟弟吃西瓜还嘱咐“不要被姐姐听见”,她选择不计较;考上大学俄语系,当家里只能供一个孩子读书的时候,她选择牺牲,把受教育机会让给考上中专的弟弟;当弟弟生了女儿,她再次选择放弃去俄罗斯做生意的机会,回来帮他带娃;这种无条件、不计成本的付出,甚至是牺牲,一直贯穿着弟弟整个人生。连弟弟的葬礼,她也是主事人;甚至弟弟去世以后,她是有想法负担起死去弟弟育儿责任的,只是老公突然中风阻碍她的进一步牺牲罢了。

这是一种完全不计得失、无条件的付出,同样也是一种没有边界感的付出,甚至是一种建立在完全放弃个人发展、甚至让渡自己人生和小家庭利益的牺牲,所以,自己的女儿也会开口质问她,“咋有你这么无私的人哦”。

很显然,这种无私奉献的“姐姐”,哪怕是绝对伟大,无比善良的,在现在女性意识不断觉醒的语境下,这样一种伟大的“姐姐”,不再被赞美,甚至某种程度大家是反感的。

而另外一个“姐姐”安然,她最初的思维模式,可能与观众更有共鸣。她代表的是全新的一代“姐姐”,因为接受了高等教育,拥有独立人格和更强大的自我后,新一代的“姐姐”。甚至她从没有“姐姐”的自觉,因为弟弟出生较晚,她的自我认知是“独生女”,弟弟几乎是在她将近成年之际,家庭的意外闯入者,某种意义是她原有独生女生活的“侵略者”。再加上,父母长久以来重男轻女,带来的不安全感、轻视甚至是伤害,又缺乏共同生活经历,安然前期对弟弟感情的淡漠,虽然有点不近人情,但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按照片中安然的童年经历,她大概率会成长为一个性格残缺的人,因为缺爱,所以她无比爱自己,爱到甚至有点自私的程度;因为遭受太多不公,一旦羽翼丰满,她大概率会变得防备心很重、甚至极具攻击性的;她的要强,她的努力,她的愤怒,甚至都不是为了自己,这是一个哈利波特魔法世界里“默默然”一般的存在,她终究变成一个愤怒、独立、甚至近乎于冷漠自私的成年人,如果你凑近去细看,那些尖刺、盔甲背后,还是那个无比渴望父母的爱却只换来无数次失望,那个脆弱悲伤的小女孩。

2/姐姐之外“我”的人生

很多影评应该都是出自于这种深受重男轻女思想危害的姑娘之手,这种愤怒肯定有共鸣,大家对结尾happy ending的处理很失望也情有可原。甚至有友邻提到这不是《我的姐姐》,干脆改成《我的弟弟》好了,因为一切以弟弟视角讲故事,连故事走向也是以弟弟利益最大化为先的。

但我有个问题,可能讲出来特别讨厌,但大家一定在动气之前,先问问自己:

如果你是安然,那这种愤怒究竟因为什么?

如果说父母去世弟弟不是你的责任,那父母重男轻女做错事又关幼年的弟弟什么事呢?哪怕他有一天或许会成为舅舅那种不靠谱的大人,但目前为止,他只是一个父母双亡、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儿童,而哪怕你对这一切无比讨厌,哪怕他的出生是建立你痛苦的基础上的,但这都不是他本人的选择,哪怕真的这一切都是罪恶丑陋的,但错真的不在他。

当然,这只是作为“姐姐”的问题,如果抛开姐姐的身份,安然作为“我”,一个独立、成年的自由意志,仔细去看看,她的选择真的只是出于单纯为“我”考虑吗?

安然努力学习,必须去北京考研的执念,归根结底,是因为高考填志愿时,父母重男轻女,把她去北京读临床专业的志愿偷偷改成川内读卫校,正是基于这种不公,她才会如此愤怒,所以即使在川内也能考研学临床,本地也有了情投意合的男友,她还是固执的只想逃离。

或者准确说,想争口气,告诉爸妈,她这个女儿也是不错的。仔细想一下,这真的是她作为“我”,一个真正独立的成年人真正想要的吗?

很显然不是,她是选择了与姑妈完全不同但却殊途同归的途径,来试图证明一个“姐姐”的存在合理性。如果说姑妈那一代的姐姐试图用无条件的付出,来向父母证明养个女孩也是有用的,姐姐比弟弟更孝顺、顾家;而安然一切看似自我甚至冷漠的选择,也变相在为了证明这个“姐姐”也特别好,比“弟弟”更优秀,她可以更优秀,是更强大的后代。

为了争这口气,她可以再痛也坚持分手,她可以假装对弟弟没有感情,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不被父母所爱的童年阴影在作祟,是作为“我”的困境和迷茫。给弟弟找领养家庭,表面看是更独立、更自我的选择,其实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不曾被好好爱过,所以长大之后,她为了争这样一口气,为了得到过去求而不得的父母的认可和爱,她甚至拿爱情和对弟弟的亲情来换,看似是彻底跟过去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决裂,其实还是深受其害,她某种意义上,也变成了父母那种“不懂爱”的成年人。

这一切无非就是安然这个成年的“我”如何与过去那个不被爱的作为姐姐的“我”自我和解的故事,如果单纯讲一个姐弟大爱的故事,很显然,没必要这么纠结和矛盾了。

很显然,大女主一路逆袭的爽剧确实更拉风,乘风破浪、无坚不摧姐姐也更讨巧,但本片纯女性主创还是选择这样一个很勇敢的主题,用这样一种不讨喜的方式,给出一种过于理想化的选择,对此,我个人是支持的。

这是一个关于自我成长的故事,当一个不被爱的小女孩,长大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女性,她如何去原谅,如何与往事和解,如何放下被伤害被轻视的过去,毫无负担、没有阴影的、纯自由意识的做出自己真正想要的选择,努力去过好自己人生。

放下过去吧,我们早已不是那个愤怒、悲伤的小女孩,睁眼去看看吧,真挚的爱情,美好的人生,就在触手可及之处,而我们真正拥有的力量,从来不是为了复仇,而是有得选,可以选择用更为温和和正确的方式对待他人,对待我们珍贵的人生,去努力改变这个世界运行规则,让黑暗和丑恶退散。

放下,才能涅槃重生,而原谅,不是圣母,更不为任何人,而是从此之后,可以真正自由选择,做真正想做的事,爱值得的人,过好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

 5 ) 别再叫张子枫天才了

大家好久不见。小宋来更新啦。

今天写的这个演员我想写很久了,因为她一直都是我最最喜欢的00后女演员。

她有天分,很特别。 上半年我看的电影不多,但是她参演的三部影片《唐人街探案3》、《我的姐姐》和《秘密访客》我都看了,她就是张子枫。

来吧~聊五毛钱的。

(顺便再给大家安利一个我觉得很有潜力的小姑娘,她叫周美君,演过《嘉年华》,论天赋她其实比那部剧的另一个女演员文淇有天赋,可惜后续资源没跟上)

几乎每个人都能看出来,张子枫是有表演天分的。 尽管大家都知道,绝大多数童星的「天分」都只存在于营销通稿中(此处欢迎大家补充姓名),但是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张子枫的「天分」确实是真实存在的。

她敏感感性,个性鲜明,勤于思考,敢于表现, 这些都是她是拥有表演「天才」的明证。

这没有什么好争辩的,这是一个事实。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于演员来说,「天分」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魔咒和悖论。 因为任何演员的表演天赋,归根结底都只能帮他们实现两种角色:

一种是天使;

《唐山大地震》剧照,张子枫饰 演 童年方登

一种是魔鬼。

《唐人街探案1》剧照,张子枫 饰 思诺

从《唐山大地震》到《唐探1》,张子枫这两个维度的戏路都已经得到过开发了。而且我也可以非常确定地说,张子枫下一个令人惊艳的角色,也必然是这两种设定的极致化。

因为她质地好,这类诠释对她来说反而不那么费力,顺着演就行。

只是,这种很明显的出类拔萃的气质,也已然明明白白地成为了她表演上最大的阻碍和桎梏。

张子枫,现在没有办法演「普通人」,就是张子枫戏路上最麻烦的事。

为什么我这么说呢?

拿《我的姐姐》举例。

《我的姐姐》海报,张子枫 饰 安然

我的姐姐中张子枫饰演的姐姐安然,是生活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中的女生。 在这个故事中,安然的父母为了要一个男孩(安子恒),谎报安然腿部残疾,在谎言被撞破后痛打安然;为了给家庭增加收入,私自修改了安然的高考志愿,让本想成为医生的安然不得不成为了一名护士,终日郁郁寡欢,她立志考研去北京,完成当医生的愿望。

这个电影的票房其实很好,接近十亿,作为一部女性题材的电影,我觉得是个好事情;但在这个影片中,担任女主角的张子枫的表演,我认为是很平庸甚至很失败的。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从结果来看,她塑造的安然,对于世界的态度和看法,都非常模糊,完全不贴合这个角色的人物设定。

她在影片中的表演,不论是对父母、对舅舅还有对弟弟,基本都是「冷脸」表情居多。或者说,她在努力克制?

在大部分的影片中,张子枫的克制都让我觉得非常聪明,但是这一次,这种技巧是完全不适合这个片子的。

因为就这个片子而言,不论是人物还是议题,它都太强烈了,它既关于地缘,也关于血缘,既关于过去,也关于现在。

安然就处在这种强烈的戏剧冲突的正中央。

只有准确理解安然究竟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麻烦之下,才能够准确理解安然之后行动的依据。

如果仅看故事设定,一百个演员,有九十九个都会认为安然最大的困难和难题,是父母的重男轻女,是她作为女性那种不受重视的不甘与窘迫。 是,这的确是人物的困境,但是它是很根源性的的。是一个困境的成因,而不是表现。 要知道,对于安然这样一个生活在并不富裕的家庭的最底层人物来说,她更直接更醒目的困境,毫无疑问是且只会是她的生存困境——

包括但不仅限于经济困境。

事实上是这样的。

因为「重男轻女」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话题,在我国有这种情况存在的家庭并不少。 但是即便是家里存在这种情况,受制于每个人具体经历和感受的不同、个性的不同,每个成长于这种环境的女孩的反抗意识也会不同。

事实就是并不是每个被「重男轻女」的「女」,都会反抗的。

不论我们是否承认,顺从、屈服、自我催眠,确实都是很多女性受害者实际的选择。这没有什么好指责的,这是由于她们力量弱小所必然导致的一种局面。

她们其中有一部分人,甚至对于这种被轻视是无意识的,她们也有可能很爱他们的父母,也有可能很爱她们的弟弟。

但是安然显然完全不是这样: 1、她明确地知道自己是家庭中那个「重男轻女」思想的牺牲者;

2、她明确地进行了持续的反抗。(包括经济独立和努力考研都是这种反抗思想的体现)

以上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获得的直白信息。但职业演员跟普通观众的区别就是,职业演员需要透过直白信息看到人物身上的潜藏信息。

在安然身上,这里的潜藏个信息是:安然是一个生存欲望极其强烈的个体。

她所有的意识觉醒和意识觉醒后的反抗,都强烈地通往着一个终点,那就是更好地生活下去。

我们能看到,安然本质上是一个并不一定很热爱生活,却很有生命力的女孩。(划重点:反抗本身就是一种有强烈生命力的体现,服从是一种弱生命力的体现,跟热情或冷漠并不是一个概念)

也就是说,作为饰演安然的演员,必须把握住安然的生命脉络,才能把握住这个人物的表演基调。

遗憾的是,张子枫没有把握住。

她非常像一个我们想象出来的「被重男轻女了」的概念,而不像一个真实地浸泡在那样的环境中长大的人。

这就是和很多观众对于张子枫饰演的安然觉得最不对劲但是又说不上来的地方。 她对于自己的生命本身的态度,是应该建立在对于其他的一切关系(父母、弟弟、舅舅等等)的态度之前的。

但现在就是她对于生命本身没有什么特殊态度。换句话说,生命似乎从来没有威胁到或者虐待到过她,因此她对于生命本身缺乏强烈的态度。

她实在是太不像那种苦孩子了。

(说到这里一定会有人跟我杠她们家也不算苦不算穷,还有套房子什么的,那么我就会请你自己思考一下一个学历并不高、父母并不爱、从小寄人篱下被表哥打、很早经济独立的女孩子,她本人到底穷不穷苦不苦,她本人)

表情当然是最直接的。

这是安然听到父母出事时候的表情↓

这是她跟男朋友单独在一起时的表情↓

这是弟弟表达自己需要她她却想要考研离开时的表情↓

这些表情如果不放在安然这样的一个人物身上时,都是很不错很有质感的表达。 但是它们出现在安然的生命里面的时候,就是不合时宜的。 因为安然脸上不可能有这么脱俗的神态。

她要操心的事情很多。

她要焦虑的事情很多。 她要计较的事情很多。 不论是父母去世之前,还是父母去世之后,茶米油盐酱醋、水费电费生活费医药费、吃饭睡觉、上班上学,每一件事对于她来说都是具体的,需要算计的,否则她就有可能活不下去,这让她几乎没有任何理由不成为一个「俗气」的女孩。

至少影片中没有任何一个地方,体现了这种理由。(俗气也不是一个贬义词,片中安然表姐戏份虽然很少,但我觉得很准确很到位)

安然表姐,孙嘉灵 饰

反而,安然比任何一个成长于普通的、平凡的、没有明显不平等境况的孩子来说,更加有可能去表现出某种「讨好」和「献媚」的姿态。 安然的确是「男尊女卑」的受害者、牺牲品,但由于她曾经的力量过于弱小,根本不可能反抗,因此,她其实很有可能是最先被「男尊女卑」这种观念影响和驯化的。

换句话说,安然对于男性的态度很有可能是同时具备「厌恶」和「迎合」的。

因为对于懵懂的她来说,男性不是等同于异性的一个存在,而是等同于更多「权力」的一个存在。

弱者总是容易下意识的依附强者的,它就像是一种「趋光性」。

因此,如果我们更深入一点探讨安然对于她生活中的男性可能存在一种更具有现实性的态度,那么比起「厌恶」,这种态度有更大的概率是「讨好」和「献媚」。

不是女性之于男性的献媚,

而是弱者之于强者的献媚——

但表现出一种女性讨好男性的色彩。

很多女德的东西之所以有市场,其实也是这个原理。

它们的本质都并不是性别矛盾,而是权力问题——是巨大的力量悬殊之下,人所产生的各种形态上的异化。

因此,就安然这个人物和她所承载的社会议题来说,只看到「男尊女卑」是不够的,批判男性,也根本不是目的和指向。 我们通过她所应该感受到的是这一类人的悲剧性:

安然对于他的舅舅、弟弟、男友,情感上的态度极有可能是抗拒与病态依恋并存的,这种理智上的清醒与情感上的无奈,在我看来,才是这个角色身上最无力和可怕的事情,是演员最应该探索的地方,也是最无法依靠天赋、而必须依靠演技本身的维度。

注意:我并不是说生长于一个男尊女卑的家庭中的女孩就一定是这样,而是从戏剧和真实生活的角度来说,这种悲剧的确存在,并且它有能够对故事和人物挖得更深、更透、更彻底。

但是很明显,张子枫的表演没有触及到以上层面,反而她在《我的姐姐》中大部分表演都非常疲软、乏力。

她说着憎恨父母,憎恨被轻视,但是从后续送舅舅衣服、对着父母遗像痛苦,还有接纳弟弟的表现来看,我们会发现,咦?

她的同情心是不是过于容易被调动了?她的梦想是不是过于容易被放弃了?以及她的立场是不是过于容易发生转变了?

只是跟弟弟相处了一阵子罢了,并不存在某件事真正对安然形成一个刺激点,来颠覆她过去二十来年形成的人生看法吧?对于安然来说,跟弟弟相处半年的「甜」,真的足以抵消过去二十余年的「苦」么?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那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安然过去所承受的苦,根本不算苦。

安然的一切转变都太轻易了。

轻易得无法承载她所经历的苦难。

这不是普通人的人生。普通人的人生,有可能连转身都要声嘶力竭,遍体鳞伤。

(这里存在一定的剧作问题,但是同样存在表演问题,不要杠)

出于对安然所经历的那份苦难的尊重,所以不论我个人情感上再怎么喜欢张子枫,我都没有办法认可她在这个影片中的诠释。

她太年轻了。 即便如她自己所说,她愿意去思考,愿意去观察,愿意去体验所谓的人的生活,但是她的确也因为年少成名,而失去了很多能够真正品尝到人间辛苦的机会。

因为真正的痛苦和哀愁,基本不可能被展示。 它们会能被吞咽,被消化,被伪装,而不会被展示。

世之不如意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

我们所能展示的,永远只有鸡毛蒜皮。而高明的创作者之所以高明,恰恰是因为他们有序地讲「鸡毛蒜皮」组织成了人们可以被无限延展的一生。

这就是表演的深与表演的难,也是表演的趣味。

因为,在这当中,我们似乎仍存在一点微不足道的概率是可以去拨开迷雾的——

去正视那些在人类自己或者人类社会皮肤上上张牙舞爪的丑陋的伤疤——

清醒的人会更有勇气清醒,沉醉的人会更有理由沉醉,然后,

用我们各自的方式,与世界和平共处,温柔相待。

:)

注:我超级超级喜欢子枫妹妹。请加油~

———————————————

公众号:宋雯婷(ID:swtstory)

有提问欢迎来微博找我,搜:宋雯婷sweety

公号后台发送电影关键字如《我不是药神》获得相关电影评论、发送演员名字关键字如「章子怡」「姚晨」获得演技或相关评论。

微信扫码或搜索公众号名字即可关注。

 6 ) 家庭是我们一生的羁绊

我的姐姐——家庭是我们一生的羁绊

我们一代又一代人走过计划生育时代,又走向了二胎时代,家庭的结构似乎在不断变化,可变化的可能仅仅是结构,家庭所蕴含的道德的感情的内里却是一直延承下来的,所以我们每一代人可能有的是幸福的,有的是不甚幸福的,但我们却共有一种来自家庭的拧巴感,这种拧巴带来了诸多的困境,这种困境将会伴随我们一生,家庭才是我们一生的羁绊。

1.家庭的困境

影片似乎在探讨姐姐和弟弟的关系之外,还试图将很多家庭共性的问题拿出来探讨,虽然并没能深入透彻,但也算是抛出了问题给我们思考,影片中每一个家庭都是正好应了那句俗语“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家家都有一个拧巴的故事。

1)离异家庭

片中安然的舅舅是非常不靠谱的,肖央演活了这个市侩的油腻的势力的游手好闲的吊儿郎当的中年男人。但抛却他的所作所为,他所代表的是一种离异家庭的群体,自己有着深爱的女儿,但女儿却与他形同陌路。他看似沉溺麻将娱乐人生,实际上内心又有着自己的柔软之处,每月定期去扫墓,嘴上说着不要却依旧在帮扶安然姐弟俩,时时念叨着要拍女儿的相机,这都是他的柔软之处。

正像是他代表的离异群体,一面过着自己乏善可陈的生活,一面眷恋着自己的儿女,一面思索着自己的后半生,一面幻想着儿女的未来路。终了只能用外表的游手好闲来伪装自己的内心的空虚和无力。

2)大病家庭

安然的姑妈所代表的是家中有大病或者慢性病病人的家庭,姑妈本人也像极了无数中国女人的形象,善良坚韧更多的是默默忍受和承担。丈夫身有大病,自己还有一双儿女,与此同时弟弟夫妻去世,又得操心弟弟家的儿女,每日不仅需要照顾自己的丈夫,还要费尽心思的去付出自己的善良,正像片中安然所说“姑妈你是一个好人,但好人不一定做的是好事。”她有时看似泼辣,实则是刀子嘴豆腐心,她看似能将一切兼顾,实则是完完全全放弃了自己的人生。

她所代表的大病家庭的健康者,一面要顾及家里的病人,一面又要维持整个家庭的平衡,一面要让家里每个人的生命完整,一面又放弃了自己的生活。最终还是选择隐忍和承担,偶尔回想起年轻时所学的俄语絮絮轻语。

3)二胎家庭

女主角安然和弟弟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二胎家庭,大孩子在近乎成年之际又获得了一段新的极其亲密却又极其陌生的亲情。这种亲情需要不断的退让和付出,而且永远无法逃离。每一个年龄差巨大的二胎家庭的哥哥和姐姐都会面临这样一种困境,他们可能会失去原本该有的宠爱,失去原本该有的自我,他们不仅要承担自己的生活,甚至还要承担弟弟妹妹的生活,家庭的压力深深的压来。

这样的二胎家庭的长子/女,一方面要活出自己的生活,一方面不能称为弟弟妹妹成长的阴影,一方面想要摆脱这种年龄差带来的代沟,一方面又要像第二个父母一样面对弟弟妹妹。这种压力最终会影响他们对自己未来的选择和判断,陷入一个难以抉择的怪圈。

4)独生家庭

片中安然的男友就是独生家庭,虽然影片整体着墨不多,但所展现的问题却是显而易见的。男友迟迟没有告诉父母要去北京上学的事情,就足以说明他在独生家庭中的困境,每做一个选择都是困难的,走的每一步有时都是被精心规划好的,很多独生家庭大多家境还算优越,所以对唯一的孩子有着更高的期盼,可这种期盼也最终会变成一座山压在每一个独生子女的身上,是动力也是压力。

独生子女们一方面想要闯出自己的人生,一方面又要考虑家庭的规划,一方面内心渴求反叛与自由,一方面又要完完整整的维持这个家庭的秩序。每做任何一个选择都要深思熟虑,难有痛快恣意的选择。

2.女性的困境

这部电影在探讨家庭之余还探讨了关于女性的困境,在整个时代的背景下,女性在很多时候都是付出更多的那一方,而这些付出在很多时候都是对女性的一种困境,尤其是家庭对女性带来的困境,难以挣脱。

1)重男轻女的困境

首先是安然,父母为了生下一个儿子宁愿将自己的女儿上报为残疾人,一心将自己的爱和支持给了儿子,女儿甚至都很少得到一句赞美的话。其次是姑妈,本有机会去大学读俄语的她因为弟弟考上了大专而放弃了学业,本来在国外工作的她却因为弟弟的需要而被迫回国,被要求服务于自己的弟弟,服务于自己的家庭。还有在医院的家庭,有了两个女儿却冒着失去妻子的风险而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儿子。

重男轻女思想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根深蒂固一直以来都是女性的困境,而影片一次又一次的提醒我们思考这个问题,尤其是性别意识不断觉醒的当下,我们要做的首先是要拿人当人,男人女人都无非是一个人字,我们无法奢求这样的思想会很快消除,但我衷心的希望有一天真的可以被完全摒弃。

2)自我价值的困境

影片中,安然早早的学会独立,自己赚取生活费学费,渴望考上北京的研究生,都是对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她又要面对父母的离世,需要照顾的年幼的弟弟,自我价值被横在面前的家庭困难拦腰斩断,这注定是一场无法有结果的努力,自我也只能在家庭的泥沼中越陷越深。安然的姑妈也是如此,放弃自己的俄语学业国外工厂工作,成为一个所谓的优秀家庭主妇,在家庭的困局中无法挣脱。

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现实中一定是远比男性困难的,她们要面对更多的要求,她们被要求做到极致,才能勉强达到男性的标准,另一方面她们又需要维持传统道德中女性的优秀品质,并且随时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困局。一个女性成为所谓独立女性需要有很多的前提,而一个男性的独立仅仅是成为一个人。自我价值从来都不在于成就些什么,而在于能够真正的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

3.反叛与顺从

其实影片的结局多少是开放性的,一度让我想起了《天才少女》中关于孩子抚养的探讨。但无论如何,本片女主角安然在反叛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顺从,从一开始的放弃弟弟,到最后自己和自己和解都需要莫大的勇气,这注定是一个无法走出的迷宫,只能在反叛和顺从中不断周旋。她反叛于自己的命运,反叛于自己的家庭和亲人,和姑妈争执,和舅舅争吵,都是她对于家庭所带来的伤害的反叛,同时,她也顺从了自己的不备怜爱的命运,顺从于自己世上仅存的亲情关系,了解姑妈几乎相同的曾经,视舅舅如父亲一般,这也都是她对家庭的妥协和顺从。

我无意去揣摩最后姐姐弟弟的生活到底如何,影片或许在这里可以戛然而止,但是实际上不论结局如何,终其一生,安然对于家庭和命运的反叛和顺从还将不断矛盾的交错的进行着。

4.没有错者的错误

这部电影表达是一场错误,但是没有一个人能真正说是错误的,每个人都是值得同情的,但每个人也都是可以责备的。姑妈没错,她也有家庭要照顾,但又不忍心将弟弟送人,舅舅没错,他内心的创伤和空虚更需要填补,他的责任需要不断被人提醒,姐姐没错,她只是想要自己的人生,想要得到那么一声肯定,弟弟当然也没错,他只是想要爸爸妈妈,只是想要一个家。

这也正是许多中国家庭的困境,没有人真正有错,但每个人也都或多或少做错过什么,才让我们的家庭拧巴成一种困境,或许每个人都需要反思,每一个人都需要或多或少改变些什么。

5.愿爱无忧

她拼命学习也无法逃离重男轻女的束缚,奋身向上游也会沉溺在家庭的深水;家境优越的男友,游手好闲的舅舅,同样困难的姑妈,天真顽皮的弟弟,拧巴着裹挟着她;不用底座的套娃也能契合,碎裂的关系终会愈合,扎破足球却不能扎破姐姐二字;她是女儿,是姐姐,是女性,更是自己;她需要家庭,需要爱与被爱,更需要自己的人生。

家庭是我们一生的羁绊,愿每个家庭少些难念的经,愿每个女性都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愿少些羁绊,愿爱无忧。

 短评

姐姐天生就是没有底座的套娃,是没有残障的瘸子,是挖掉了西瓜瓤的瓜皮,是装进了保温杯的咖啡。生育证明像与生俱来的一纸符咒,经文是女孩要被迫独立和牺牲。天生沾染了长女如母的气味,却跟弟弟拥有不同的爸爸。可尽管他是肉包子里的花椒,仍是姐姐要捐出的功德。她说从此经文她来诵,而功德都赠我。

7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全片最震惊的一句话“从小被表哥当沙包,被姑父看洗澡”。

8分钟前
  • 滋养丰富风味绝
  • 推荐

垃圾结尾。结局是这样,这部电影的意义又是什么。为什么现在的电影都喜欢讲四川话。

13分钟前
  • XM7–局外人
  • 还行

看到结尾我就知道,这片儿肯定要挨骂。很多人肯定觉得它不够女权,甚至是打着女权反女权,不然最后姐姐怎么会做出那样的选择。我觉得吧,电影好坏先放一边,姐姐做任何选择都是可接受的,只要影片给足了理由和铺垫,以及只要这个选择是她自愿做出的就可以。我们说女权或说任何人的权利的时候,不是规定Ta一定要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才算是维护了自己的权利,而是看Ta是否自愿做出选择并承担后果。后者才是Ta真正的权利,才是Ta真正掌握了自己的人生。

16分钟前
  • 子戈
  • 还行

其实可以不要那么多刻意煽情,有些话从小朋友口中说出来就假了。好的是关注到了中国姐姐这个身份带来的苦难以及长久以来做出的牺牲,但结果是新时代追求个人价值的姐姐仍有可能选择老一辈的“苦难”,从被逼迫到自愿,这弧光不值得鼓励,无法展开的某些原因和结尾的亲情绑架让人叹气。张子枫的演技还是顶得住怼脸特写的。

17分钟前
  • 理易封
  • 还行

我其实不喜欢这个结局,如果在签字的地方就留白,可能会更好吧。这个故事没有解决实际性的问题,人物也不能算跟自己和解了,很难受,让我想起地久天长的那种难受

21分钟前
  • 杨骁艾
  • 推荐

21世纪的女性回归自我了吗 没有

22分钟前
  • 废物仙子罢了
  • 还行

从强制一孩到开放二胎,历史的组合拳就这样无差别地打在姐姐们的身上。而当姐姐们转身想为自己的生活奋力回击时,却只绝望地发觉无处下手——因为往往并没有什么十恶不赦的大坏人,让她们窒息的正是这充盈各处的厌女空气,以重男轻女之手,穿梭于日新月异的时空,如出一辙、驾轻就熟地扼住一代又一代女性的咽喉。(姑妈送走安然后喃喃自语俄语单词的那一刻泪崩了😭

24分钟前
  • 狗不见🌈
  • 力荐

作为有两个姐姐享受社会红利的弟弟,我一直对我的姐姐们抱有亏欠感,即使如此我也无法完全了解她们作为女性所遭受的困境。而《我的姐姐》则真实地将这种困境展现出来,女性就像套娃,一代代被装进重男轻女的男权社会套子中,压抑感和无力感充满我的胸膛,眼泪不争气地在眼眶里打转。除此之外,我还蛮喜欢这个结尾的,因为它展示了女性最强大的情感力量:爱与善良,影片通过姑妈鼓励年轻女性“套娃不必非得装在同一个套子里,自己的路自己走”,同时用这样的结尾告诉她们不要放弃爱与善良,因为女性独立和爱与善良从来都不是二选一。作为男性和弟弟,我们能为姐姐们做点什么?或许就从尊重她们的意志、了解她们的困境、支持她们的发声开始吧!男人要有内自省性。P.S.张子枫拿影后吧!PP.S小时候的安然是王圣迪(普普)演的,她未来也会拿影后的!

27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它本可以是《何以为家》,但它选择了《以家人之名》。

30分钟前
  • 關於藤井樹.
  • 还行

《感动中国》好歹还能做到——主题明确、态度明朗;本片,并不。从独立到奴隶,这是不敢动。

31分钟前
  • [未注销]
  • 还行

原剧本叫踢皮球一语三关,编剧设计了三组姐弟关系用女主产科护士的身份设定勾连起几代女性的困境,困境中细密编织了无数议题,扎实严肃,尽管琐碎但克制沉稳。人物之丰满,几乎每个角色都在最后翻转出来立住,被迫放弃念书的姑妈,不得已放弃孕妇的产科女医生。第二幕结尾连续两场震撼人心的和解与独立的大戏,对孕妇家属怒吼发问“你都有两个女儿了,为什么还要生儿子?”它讲的不是一位当姐姐的女性的个体遭遇,是强制引产上环计生政策到二胎政策放开被迫生子之下所有无法摆脱命运的女性,生育困境的背景笼罩于全片。最巧妙的是开放式结局,当所有人跟随导演的细微视角去体会她溺水般挣扎的困境,选择似乎不再重要,因为这是一个拍给所有人看的“知晓我命运”的故事。无论是社会意义,还是行业意义(有话语权的女编剧把女导演带了出来),都是典范。

36分钟前
  • 冷水浴缸
  • 推荐

姑妈那条线 就是两代人的悲哀

39分钟前
  • WRONGCOLOR
  • 推荐

可能还不够好,但它值得被看到。它所涉及的东西在过去的大部分时间,都探讨得太少,而在这个时代也尤其需要,即使只是被提起。演员们真好,坚强的张子枫格外可爱;朱媛媛的角色让我想到很多身边的人,她像妈妈、像姑姑、像她们那个年代过来的很多女性的集合,你可以轻松地质问很多“你为什么不……”但最后她就是选了最难的一条路,出于本能、规训或者爱,但她本身终归是伟大的,但也不该被伟大绑架;肖央彻底改变我心里的印象,很有戏的人,层次全出来了。影片的节奏有问题,情感有多次的断点,转折强硬,太突出戏剧性了。很多生活化的段落太过“工整”,少了闲笔,流露出太强目的性;尤其是弟弟的台词,句句“一针见血”,没了孩子本性的天真,只有大人“睿智”的设计,就会让看的人识别出来,再难融入,好在小朋友太可爱了,所以依然抓人,哭了好几次

42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坚持了47分钟,一边剧烈精神呕吐一边出来了。我以为我受得了这种题材,算了,放过我自己。没看完,不打分,不是受众,及时止损……(听说结局了,还好提前出来了,不然我可能会徒手拆了电影院)

47分钟前
  • Virgil
  • 还行

三星给演员们,结局让人太恶心了。典型的男权社会下的“政治正确”,女人就要牺牲,被亲情捆绑。就算不从情感角度出发,那大家理性思考一下,姐姐现在只是小姑娘,如何养育好一个娃,送出去给富裕的家庭养对两个人都好,弟弟还小不懂事,姐姐也不懂事吗?还要媚男到什么时候?

50分钟前
  • Whatever
  • 还行

最后安然带着安子恒跑出领养家庭的时候,忘了把银行卡带上,这个事儿让我很挂心。

53分钟前
  • 查无此人
  • 推荐

摄影很好很有设计感哦。女性电影,隐隐担心并非女权电影,我也分不清楚。跟《82年生》相比代入小男孩视角柔化了冲突,弟弟表演过于小大人了,台词写的也有点糟糕,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女性视角。一二幕搭建的特别好,第三幕有点拉胯了,每一场戏都煽情等于没一场煽情。仔细想想拍的太MV了,咔咔怼特写上音乐,何必呢。结尾很喜欢,好的电影应该带给观众思考而不是瞎给答案。今年是张子枫年。如果迷雾剧场能上就是肖大宝年。

57分钟前
  • 牛奶很忙
  • 推荐

看完最大感触:只有成为真正冷血无情的人,才有可能摆脱痛苦,这是儒家的诅咒,能破除的中国人寥寥无几。情节看似由急风骤雨般的冲突构成,实际上全是如履薄冰的斡旋。剪辑是加分的,几乎抹除了所有令人“生疑”的空隙,让这场风暴尽量逼真。

1小时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我能理解喜欢这片的人,但我是很不喜欢的,甚至看不下去。因为几乎每个情节都在意料之中,大多数地方的拍法也全都提前猜到。哪里什么情绪,哪里该发火哪里该哭,观众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很有规划,但换句话说就是极其套路。所以,哪怕背后是非常好的真情实感,哪怕张子枫、肖央、朱媛媛都很精彩,也被套路给损耗了。这对新导演或者院线片来说也许算好事。但我只能刷手机了,尤其是这个弟弟,太假,那些台词都不是小孩说的,而且句句精准到位,编剧实在让我受不了。而且对主题和人物的表现方面,编剧也不用废笔,场场为他的目的服务,实在太刻意了,缺乏生活中真人的感觉。

1小时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