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策越开心2010

综艺大陆2010

主演:汪涵,马可,陈英俊,YOYO

导演:内详

播放地址

 剧照

越策越开心2010 剧照 NO.1越策越开心2010 剧照 NO.2越策越开心2010 剧照 NO.3越策越开心2010 剧照 NO.4越策越开心2010 剧照 NO.5越策越开心2010 剧照 NO.6越策越开心2010 剧照 NO.13越策越开心2010 剧照 NO.14越策越开心2010 剧照 NO.15越策越开心2010 剧照 NO.16越策越开心2010 剧照 NO.17越策越开心2010 剧照 NO.18越策越开心2010 剧照 NO.19越策越开心2010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38

详细剧情

  越策越开心动画版是越策越开心这个最火爆的娱乐脱口秀节目改编成的一个搞笑的节目,让观众每隔几分钟都有笑声,片长仅仅6分钟,有时长达10分钟,时间虽少,但是常常让人捧腹大笑,主持人是汪涵、马可、陈英俊、YOYO,偶尔杨乐乐、杨铱、何炅也会客串。

 长篇影评

 1 ) 摆样子

结尾处丧子的凯伦在家人面前装作白痴状吃蛋糕时丈夫打在她脸上的一记耳光将白痴们的疯癫世界拉回到了理性的文明世界。福柯说人通过将他人判定为疯癫者来让自己获得理性的权利,这一计耳光就是权利的象征。在丧子的悲痛氛围中,凯伦的白痴戏是不合时宜的挑衅,何况死去的还是自己的孩子。亲人的死亡注定让人悲伤,这也是凯伦加入白痴俱乐部的根本原因,逃离伤痛。可悲伤的情绪一定需要外化表现吗?或者说一定要让人看见吗?只有让人看见了,感受到了才能证明你很悲伤?显然不是。我们只是在潜移默化的教化中形成了无形的规章制度,我们不断被告知什么场合表现什么情绪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以此来融入社会,不被排斥。再或者,你悲伤时真的有你想象的那么悲伤吗?也许你在自我欺骗而不自知,这股推动你自我欺骗,自我调动情绪的力量可能是他人、是社会、是道德、是教养、是文明,唯独不是你自己。就像《局外人》里的莫尔索“我的母亲死了,可我为什么不能在葬礼结束后和女人约会呢?”可现实是,你得摆出个样子,给别人摆样子,也给自己摆样子。无论如何,你终究都得摆。当一个女成员的父亲前来带走她时,没有人是白痴,他们一个个摆出了该有的样子,因为这样才有可能留下她。你可以滥交、群P、装傻,但在真正重要的人面前,你无法扮演白痴,你得摆出个样子让自己和在乎的人一起在这个社会规则、道德准则束缚的世界里安全渡日。而当你扮演白痴时,你可以释放本我,纵情享乐,但这也不过是你在其他白痴面前摆出的样子。

 2 )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白痴》是dogma95流派的2号作品,也是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良心三部曲”的第二部影片。在我看来,这位叫做拉斯•冯•提尔的导演可能是当下还有着旺盛创作力的最“邪门儿”的世界名导之一,他的作品从早期的“欧洲三部曲”到后来的《医院风云》和“良心三部曲”,再到最近的《狗镇》和《反基督者》,其表现形式之诡谲多变,主题内容之偏邪极端,已着实大大超出了常人的想象能力;而在另一方面,拉斯的电影又是深深根植于西方文化语境内并进行积极反向思考的,因此,作为一个对西方文化不甚了解的东方观众,我不能说自己能看懂他的电影,却也能从中生发出一些个人感受。对于影片《白痴》而言,正是如此。

关于影片表现形式

《白痴》这部电影被导演明确宣称属于dogma95阵营,(虽然很多人指出它因为使用了无声源配乐而没有严格遵循dogma“十诫”,但事实上,这似乎并不重要。dogma95之所以为世界所知,其观念上的革新远比观念之下条条框框的规定来得重要得多,这一流派强调电影在形式与表现内容上的返璞归真,在好莱坞戏剧化叙事与欧洲艺术电影的夹缝中找出了电影发展的又一个新的方向,这也就足矣了),这一说法显然容易让人认为所谓的dogma实际上是一种伪记录风格。影片中,总是被动跟随或寻找目标的手提摄影、自然光照、跳来跳去的剪辑、偶尔暴露的录音话杆以及叙事过程中不时插入的对角色们的采访等等这些因素成功地把影片伪装成了一部记录电影,而这可以说是《白痴》一片的显著风格特点(尽管在其他很多影片中导演也运用了手提摄影等元素,但因为种种原因,它们距离纪录片的距离并不及《白痴》这样近)。

关于影片主题

简单说来,本片讲述的是一件一群正常人想做白痴而不得的事:一群正常人组织了一个‘白痴’俱乐部,经常混迹到正常人的社会中装疯卖傻,在颠覆正常社会规范的过程中得到快乐与满足,然而,最终他们却发现俱乐部内谁都没有勇气在自己最重要的人或事面前显露出“心中的白痴”,俱乐部就此解散。在影片前半部分,当“白痴”们一致对外,主动挑衅正常社会时,他们赢取了莫大的胜利,以至于先后吓跑了房客和社区委员会负责人,维系住了俱乐部的稳定安全;然而,当其中一位女成员的父亲突然闯入宣称要带走她时,“白痴”们却对此无能为力,而这一事件成为了从内部瓦解这个团体的导火索,因为他们发现自己根本无法脱离正常社会的网络,和自己“心里的白痴”绑在一起去获得永恒的快乐。此时,之前的种种快乐已自动降格为转瞬即逝的假象,于正常人而言,装成“白痴”不过是一种精神麻醉剂和一种无谓的逃避罢了。当片中的人们最终看到了隐秘在背后的真相,他们也就陷入了比快乐更深重的痛苦中。从某种程度上说,这部影片是残酷的,它在一开始点燃了我们释放心中的白痴,获得轻飘飘的灵魂的渴望,但在最后却又狠狠地教育了我们:这种渴望只能是渴望,自己内心深处那个的“白痴”注定将成为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
影片中有这样一句台词:白痴是人类的未来。语气狂妄而极端,不像是一句严肃的论断,但片中的某些情节却似乎为之提供了印证。影片最后,海伦在家人面前呕吐蛋糕,成为了抵抗社会的最后的胜利者,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白痴。从表面上看,她的确获得了灵魂的解脱,然而获得这种幸福的前提却是家庭之爱的丧失。当海伦的家人在看到失踪两周的亲人后表现出来的只有冷漠时,当他们以她是否去参加儿子的葬礼作为判断她是否有爱子之心的标准时,当丈夫看到海伦的异常举动没来由地对她施以暴力时,此时的“家庭”已不再是“家庭”,而只是社会的延伸体。而在拉斯•冯•提尔看来,人类社会是一种机械、冷漠的体制化机器,它以各种行为规范掩抑了人类真正的良心。可以说,拉斯心中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恐惧,这恐惧是来自于未来可能发生的社会机制的无限膨胀和这种膨胀对个人灵魂的毁灭。因此,他才有意无意地借助狂徒之口道出了这则启示录式的台词。这似乎在告诉世人:要么阻止它发生,要么就成为白痴!(拉斯的影片中有着一贯的反社会倾向,特别有对国家机器或者说是社会权利机构的强烈批判。在他的与《白痴》同时期的几部电影中,个人是天使,而有着社会性倾向的个人或者社会中的人则是魔鬼。典型作品如《黑暗中的舞者》)。
 
写到这里,我忽然感到一阵战栗。难道人类社会真是这样可怕么?人类的未来真的只能是灵魂的毁灭或成为白痴么……有时候真觉得拉斯•冯•提尔的电影好像如黑洞一般,它道出了某些我们不愿面对的真相,一旦得知,就容易陷入其中无法自拔……或许,有些事不能不想,但也不能多想,我们还是守候好自己未曾完全泯灭的良心,好好活着吧。

 3 ) 并非评论,仅为记录

太压抑了
不知多少人和我一样有着类似的经历,看的真是五味杂成,有那么一瞬间竟然湿了眼眶
可是我年纪已经大了,过了能做梦的年岁。曾经那么多念头也只是念头而已,如今还是这样混沌的活着
从开篇就一直以为Karen最后会自杀,结果没有,导演太残忍了
那些伪文艺青年们,看了个超脱就哀叹的不知如何是好,岂不知这才是真正的无法超脱
这是我看的第二部Dogma95(家变),第三部Lars von Trier的作品(黑暗中的舞者、狗镇)。觉得Trier确实是有一定的才华,但过于虚张声势了,形势大于内容,远不及Bill Douglas、Roy Andersson等人的内敛
对于本片,手持拍摄也不必晃的这么厉害吧,成了伪纪录片了。而且伪访谈实在make me sick。在片子整体的表现力上也有些过犹不及,用力过猛了
总之Trier不会是我最喜欢的导演

 4 ) 骗与被骗


世事总是让人觉得痛苦的,太多大大小小的事压得人难以喘息,能逃避现实也是一件美好的事。他们的行为并不融于世界,他们的行为也只能被认为是自欺欺人。可是本身人生就是一场骗局,骗别人与被骗。
我们坚持活在世上本来就是被骗与自骗。我们总是在一堆谎言中存活,然后被催眠,然后开始欺骗自己。“酸甜苦辣是生活的表现方式,人活一生就是为了要去感受这些…”“生命是上帝赋予的最美好的…”“活着是恩赐…”…人似乎就该活着,这是义不容辞的事情,活着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尽管可能轻微到不被看到。然后人就该有很多任务,生儿育女,教育下一代,养家糊口,然后最好是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在我看来我们就是活在这一番谎言中,然后安慰自己要坚强不倒地活下去。谁说父母就一定伟大,谁说老师就一定无私,谁说工人就一定低下。只是因为我们就是活在这个大谎话当中,一个编制了几千几万年的覆盖全世界的谎言。我们不能不受控制,单纯随性地活着。活在谎言中,就必须被谎言控制。
他们妄想逃避现实装疯卖傻,不能说是他们的愚蠢,他们不该被指责,他们只是向往那一片虚无的美好,他们只是不可能战胜或者摆脱这个谎言。

 5 ) 特立独行的装疯卖傻

    其实靠装疯卖傻来发泄对社会的不满,古今中外一直都有人这么干。但是象影片中这几位这么过分的似乎还比较少见。通过不遗余力地模仿智障人士的特征行为,他们在公共场合不断地与这个社会开着玩笑,并从中获得一种短暂的发泄之快感。白痴的形象是这帮人的精神面具,同时也成为了他们种种越矩行为的盾牌,因为人们是不会过分计较白痴所犯的错误的。但是,这个游戏终究没有玩下去。就象无数的无政府主义行为一样,逃不脱失败的下场。本来是想以特殊的方式来嘲弄这个社会,到头来发现被嘲弄的却好象是自己,因为你仍然无法超越这令你痛苦万分的尴尬处境。而这个社会却似乎根本没有被触动。

DOGME 95 的经典~

 6 ) 良心三部曲的脉络

    《白痴》给我的感觉,是《破浪》和《黑暗中的舞者》的过渡。拉尔斯·冯·特里尔的良心三部曲,由此显现出一种脉络。
    《白》是DOGMA95的代表作,直观感受上肯定会大异于其他,但这不是我要说的。如果说《破浪》中女主角为爱情与信仰的牺牲最终获得了浪漫主义的美好回报,那么《黑》中母亲为救儿子最终放弃梦想被绞死在的时刻可没有一丝光华。而《白》给出了这种转变的合理解释——良心对人的束缚。卡伦承受丧子之痛,甚至于无法面对儿子的葬礼。而这一情不自禁,又成为被亲人指摘为冷酷的证据。怎么办呢,正当这位惶恐的主妇独自在小饭馆惶恐而不能自持的时候,史托芬一干人等出现了。他们仇视中产阶级,装疯卖傻逃避现实,捉弄他人娱乐自己。卡伦从一开始的好奇不解到最终全然接受,用了不到1星期的时间。
     中产阶级价值观是什么?是世俗的,主流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载体;是做好本职工作,换取生活材料;是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卡伦几近为此窒息,其它人又岂有能例外。马克思称此为人类的异化,然人生于社会如何能按自然天性存活?所以最终还是要面对现实,卡伦回到家,重新开始承受母亲姐妹的冷眼,丈夫的无情耳光。但终于,她还是学到了抗争,哪怕是用白痴相来回应,哪怕只是又一次出逃。于是,白痴就不仅仅成为人内心逃避公序良俗的借口,亦成为抗拒约定俗成对天性侵蚀的有力武器。
     也由此,良心从《破》中世俗伦理的光辉对立面,沉沦为带来困苦的枷锁,进而又在《黑》中成为两者纠结的混沌。

 短评

刚和朋友谈到《牺牲》,之前也记得讨论过拉斯似乎完全“不像”他所崇拜的名导们,但我个人一直觉得诸如德莱叶伯格曼老塔对他的影响是深深嵌在内核中的。像在《圣女贞德蒙难记》之于《破浪》的人物再现,《白痴》可能就是他心目中《牺牲》了,甚至要更深入一些。中产阶级物质生活的叠加,人的自然状态——“白痴”成为奢侈体验,这是内核相近之处而拓展的地方在于自反和暧昧的视角,“扮演白痴”这种重塑行为,是从一场从开始就注定不可能抵达的归途,看上去是在理智投机的利用白左思维勒索绑架,物质生活继续叠加,罪上加罪。在自证中不堪一击的实验失败了,过程丑陋不堪,但是拉斯又不吝于展现人性联结自然而然的产生、给予受难者严肃的注目,这就是他早期作品中存在的模仿和拓展——在渎神行径中重现神性存在的可能,在猥亵形式内寻得宗教情感所在。

10分钟前
  • Accattone
  • 推荐

完之后说不出是什么感觉,难道导演想把观众当白痴,还是他自己想做一个白痴...我突然想改变对次影片的评价,其实导演在探讨此片的价值意识的时候给了观众足够的空间,而且这种现象真值得我们去思考,而镜头中的大量滥交场面其实是由深刻指向的...

12分钟前
  • 二姑娘嗲娃
  • 还行

严格意义上的反人类电影,反理性,与以此为基础构建的文明、制度、阶级、权力,一群人甘愿选择放弃理性回归原始,拥抱纯粹满足动物性而获得的确切快感,片子里“理性”出现的场景几乎都与粉饰、虚伪和冷漠挂钩。但他们终究必然无法获得快乐,他们的安排选择亦是“理性”之决断,他们的愉悦快感大部分源自对理性构筑的社会反抗,没有理性他们其实也毫无意义,这可能跟dogma95一样是个悖论。

17分钟前
  • 花地
  • 推荐

Lars von Trier的电影最大的特质是对深刻人性的探讨,真实的、极端的压抑感无时不在,道德是不存在的,只有本能,观众和电影中得角色一样没有安全感,一样赤裸,演员在电影里装白痴,导演在电影行当搞革命,不打灯,不配乐,镜头永远在摇晃,一切都反着干,生猛极了。

22分钟前
  • RD
  • 力荐

让非白痴者扮演白痴,表达对这个世界的反抗,结果只能是自欺欺人,徒劳无功,最后一巴掌,便是对此类避世者的沉重一击。这个社会哪里有接纳自己的地方呢?无法向上攀爬,也无法向下兼容,自生自灭早已是注定之事。本来很好的一个概念,被Dogma95的教条弄得乱七八糟。麦克风和摄影师毫不忌讳地在镜头中穿帮,说是试图打开电影回归本体之路,反好莱坞,也反个人主义的作者电影,但所呈现的效果却十分粗糙,哪方面都不占优势。口琴插曲和片尾曲的出现,甚至更离谱的穿帮摄影师所举着的数码相机,完全在违反他们自己所定的教条,可见遵守这“十诫”是多么困难的事情。时不时插入的采访间离了观众,无所顾忌的裸体展示成为片中的最大卖点,反传统和反人类都很生猛,可这场呐喊终归结束,依旧得重新走上主流的道路。

27分钟前
  • 高詩遠
  • 较差

话说小时候竟然能在电视上看到集体裸奔一幕,家长也在,好囧……再过很多年,看到了完整版,有种恍然的惊喜。电影倒是有不少有意思的地方,虽然处处“为难”观众。忘得差不多了。三星半。

29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我完全明白影片想要表达的东西,但却不能接受。由于闲的蛋疼导致的装疯卖傻不能改变这个世界,连自己也骗不过。无理智的发泄带来的短暂快乐之后只能是更深的痛苦,你终究不是疯子,也没有勇气死亡,你必须带着理智和痛苦继续生活,这是来到这个世界的代价。

33分钟前
  • DrBigglesworth
  • 很差

“道格玛95”第二号作品,讲述一个装疯卖傻的小团体的故事。同为反中产社会秩序之作,可看性不如《家宴》的中产阶级家庭撕逼戏高。手持拍摄非常粗糙,还有各种跳跃剪辑。中途多次插入事后访谈段落比较间离,拉斯冯提尔受布莱希特影响也不小。结尾戛然而止。装疯当然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冲破社会网罗的方式,仅仅是自欺欺人。或许,唯有精神分裂才是逃离符码之策,只是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而已。PS:道格玛95本身也是一种极端控制,而且让影像变得乏味单调了起来。此外,即使如本片这样的“标准作品”,也并未100%遵守教条——影片不止一次使用了非画内声源的配乐(同片尾曲)……(7.0/10)

3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还行

即便是道格玛95也没有阻挡住拉斯·冯·提尔的惊世骇俗,相比于同一阵营的温特伯格,冯·提尔的自我标签远远鲜明于前者,当温特伯格还在使用道德议题做文章的时候,冯·提尔却早已使用高概念来探讨人性了,这一习惯——另类事件引起的人物转变——也延续到了他以后的作品之中。但他电影中令人诟病的一点是,确立高概念引出的议题总是略有牵强的味道,在看似对照的情况下,其实是文本铺垫人物动机上的不足,为了弥补这一点,冯·提尔片中的主角必须依靠行为以及表演方式的出格来纠正中和那份偏差,以此弥补这份逻辑上的缝隙,但这依旧不能阻挡观众对电影中人物行为动机的吐槽,为此,冯·提尔祭出了大招——这个主角脑子有问题,当然在本片中没有使用,但在“良心三部曲”的另外两部之中,当主角戏份成为唯一主线的时候,这个招式就打到了观众的眼前。

37分钟前
  • 马雅可夫斯基
  • 还行

真是反电影反倒彻底了……无数次被拉斯冯提尔的糙逼摄影挑战极限,你露个杆露个麦也就算了,光不接也就算了(你敢拍两个光接的镜头么!),你丫把B组摄影师也露出来就太牛逼了,比片里露鸡巴还牛逼。这片真够生猛的,看来Dogma片儿要按顺序看。另,修改后的结尾导致本片违反十诫“不许配乐“一条

41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stupid........

42分钟前
  • 巴乌
  • 还行

冯姐真是爱尼采到骨心里,以痴癫疯狂来面对虚无、狂怒和个人痛苦,酒神之歌撕扯下道德的遮羞布,毫无希望,满地呻吟,本质上十分垮掉派作风的一群人,用杰克的话来说:“我们的心灵都疯狂了”。

44分钟前
  • 推荐

Lars von Trier是一个色情狂

48分钟前
  • 近似无限透明蓝
  • 还行

装疯卖傻以满足对社会的逃避,最终却也掩盖不了内心的躁动与不安。拍摄手法很记实。拉斯冯提尔一直都是这么走实验主义么? 那我会更喜欢后来的改变。

53分钟前
  • freeup
  • 还行

“白痴的形象是这帮人的精神面具,同时也成为了他们种种越矩行为的盾牌”;切入点准确犀利;凯伦一抬眼,恩,拉斯·冯·提尔的电影里总是有这样天真眼神羞涩面容的女孩儿,黑暗舞者中的塞尔玛,破浪中的贝丝,以及狗镇中过于漂亮的妮可·基德曼。

58分钟前
  • 撕撕撕
  • 推荐

1.此时此刻的我,多想不负责任地成为一名白痴;2.印象中还是第一次看到名导作品里面,露杆露麦还露B组摄影师,真是惊到我了,还有各种超烂自然光镜头,反倒那些性器官、群P、裸奔是见怪不怪了。

6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尹丽川有一部小说《贱人》,说的是一群年轻人闲极无聊,跑去超市偷东西,不为钱只为刺激。这部《白痴》也是这样一个故事,有人装白痴为了反抗主流价值,有人为了寻找快乐,有人为了逃避痛苦……于是凑到一起,相互温暖相互抚慰的一群人,但最终他们还是要各自分散,回到孤独悲伤压抑的生活之中。

1小时前
  • 芦哲峰
  • 力荐

4.5。“道格玛95”的戒律是对抗好莱坞为代表的通俗电影作法,用粗糙、剧烈的影像痛斥好莱坞电影的造梦属性。当《侏罗纪公园》等特效大片席卷全球之时,疯蹄儿用“绝对真实”的影像捍卫电影艺术的创造力。这也与“白痴”们的行为形成呼应,对世俗世界、文明阶级的戏谑性嘲弄,就像通俗电影对观众的蒙骗/戏弄,露杆、露麦、露摄影师仿佛是时刻提醒观众电影的陷阱,使其间离出来独立思考。结尾白痴们接连被裹挟回现实世界,正如同大多数逃离未果的囚徒,依然被困居于囚笼。而女主是被社会所驱逐,想要回归却只能浪迹的悲剧性角色,成为真正的“白痴”也是何等的悲凉。

1小时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

尼玛这才是高智商电影,比《云图》还看不懂。。我受够了你的dogma95,你装疯吧,哥不吃你这套。第一次给实验性电影打这么低分。这就是在侮辱艺术。

1小时前
  • Tough
  • 很差

The members of the group refer to this behaviour as "spassing", a neologism derived from "spasser", the Danish equivalent of "spaz"

1小时前
  • 粉红色大象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