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特2021

剧情片加拿大,法国,比利时2021

主演:凯拉·奈特莉,山姆·克拉弗林,马克·斯特朗,海伦·麦克洛瑞,玛丽昂·歌迪亚,埃迪·马森,苏菲·奥康内多,布兰达·布莱斯,吉姆·布劳德本特,亨利·科泽尼,朱利安·瑞钦斯,罗曼·杜里斯,皮帕·贝内特-华纳,罗伯特·H·托马斯,汉娜克·塔波特,托尼·纳波,雷欧·巴奈扎,斯科特·麦克科德

导演:Tahir Rana,艾瑞克·韦林

播放地址

 剧照

夏洛特2021 剧照 NO.1夏洛特2021 剧照 NO.2夏洛特2021 剧照 NO.3夏洛特2021 剧照 NO.4夏洛特2021 剧照 NO.5夏洛特2021 剧照 NO.6夏洛特2021 剧照 NO.13夏洛特2021 剧照 NO.14夏洛特2021 剧照 NO.15夏洛特2021 剧照 NO.16夏洛特2021 剧照 NO.17夏洛特2021 剧照 NO.18夏洛特2021 剧照 NO.19夏洛特202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7 01:06

详细剧情

讲述夏洛特·萨洛蒙的真实故事,她是一位年轻的德国犹太艺术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她克服了重重困难,创作了永恒的杰作。

 长篇影评

 1 ) 为什么你欣赏不了《沙丘》?谈科幻创作与鉴赏的契约

维伦纽瓦的《沙丘》完全可以对标指环王电影第一部。

这是我两次观影后的感受。不仅在于两者均有宏伟史诗之风,与剧情未尽却戛然而止的结尾,也在于这两类作品迎合着同样的受众:如果你在看指环王时哈欠连天,昏昏欲睡,沙丘多半也不会是你的菜。

而不喜欢沙丘电影的人其实不少。这些评论者对影片满怀不解,认为剧情推进缓慢,人物单薄,概念老套,不知吸引力从何而来。我不能说这些指控错误,只能说他们没有进入欣赏该类作品的模式,一种观众与创作者间的契约。

什么叫契约?

可以理解为说书人与听众之间的默契。一个故事以谋杀现场为开头,就会被默认为侦探小说,读者会猜测凶手为谁,琢磨作案手法,关注推理解谜,不会苛求人物塑造的立体性、文学性;而如果开头是人物漫长的内心独白,读者也能心领神会,知道这是挖掘人性矛盾与内心冲突的严肃作品,会期待人物的转变,而不会关注各类技术问题上的细枝末节。

而如果读者没有足够的阅读经验,不了解这种默契,就会产生怪异的后果。比如,假设有人只看过侦探小说,并以侦探小说的契约阅读《哈姆雷特》。他会根据“最像凶手之人必非真凶”的原则,首先排除叔父杀人的可能,然后在登场众人中苦苦寻找谁是杀手。读完全书后,他显然会认为这是一本绝世烂作:剧情故弄玄虚,关键推理靠机械降鬼,凶手身份极度直白到侮辱读者智商的程度,充斥着大量信息量为零的人物独白,对剧情推进一点作用也没有,侦探行动更是拖沓低效,让人抓狂。

这恰恰也是发生在《沙丘》乃至《指环王》观众中的事,许多观众其实在以一般好莱坞商业片的协议要求这两部电影:要有帅哥美女,要有轻松搞笑的桥段,要有绚丽视效,要有多次反转,要有一个惨痛失败与绝地反击时刻,更要有让人一刻也不会无聊的“节奏”。这些有些能被满足,有些则不行,后者成为了观众眼中的缺点。

我不能否认这些指控不对,但实际上,这些“缺点”是权衡之后的产物,它们的牺牲是在为更核心的元素让道。

什么是一个故事的核心元素?

并没有标准答案。但《安德的游戏》的作者斯科特曾提出过名为MICE函数的理论,或能为我们提供参考。他认为故事包括四种类型:环境类(milieu)、思想类(idea)、人物类(character)、事件类(event)。每种类型都对其中一个元素有所侧重。

环境类包括游记、异域历险与历史小说,着重展现自然与文化环境,如《格列佛游记》;

思想类聚焦问题解决,如各类侦探小说;

人物类强调人物本身的改变,事件类则关注个体与外部事件的关系。

看到这里,我们会发现有趣的现象:

好莱坞的流水剧本更关注人物与事件,而科幻与奇幻则侧重环境与思想。

前者以人为中心,强调人性的力量可以改变一切,如《阿甘正传》中美国梦能让智力残障者发家致富,主人公弧光的完成承载了作品全部的光辉;

后者则有去人类中心化的趋势,如经典科幻短篇《冰冷的方程式》讨论的是严酷环境下的伦理,人物不过是表述概念的工具,没有,也不需要人格塑造。因为真正的主人公是科幻假设或科学概念,而非用于演示概念的人物。这也是为什么高晓松评价刘慈欣的《三体》“人物非常强壮”,被作者当场否认:在刘慈欣看来,他的人物只是工具与符号,并不够格成为全书的主角——全书真正的主人公是“环境”与“思想”,是以“三体问题”为代表的科幻理论与自然之谜,是人类在短暂存在中对无垠宇宙奥秘的惊鸿一瞥。

现在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为什么《沙丘》与《指环王》与人们预期的电影有所差异:它们都同为聚焦于环境的作品,是对现实以外“第二世界”的创造,主角严格意义上不是某个人类,而是他们所在的虚构世界与历史。而为了展示奇景的宏伟神秘,甚至需要刻意削弱人物的复杂性,防止后者喧宾夺主。也正是为此,我们在两部作品中看到了大量对虚构世界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描绘:卡拉丹海洋中升起的宏伟飞船与安度因河两侧的双王巨像,弗雷人朴实无华的持械决斗与霍比特人琐碎漫长的夏日宴会,这些部分观众看来的无聊、冗余、离题之物恰恰是这一类型的核心元素。而与之相对,许多大众喜闻乐见的人物与戏剧元素则受到了相应削弱。如果不能认同环境类虚构故事的契约,那观看这两部电影的体验一定相当痛苦。

我想,归根结底,这种观感的差异反映的是奇幻与科幻的小众属性:其实本没有那么多人真正关注虚构世界。

多数人不会看科幻世界,不关心雨果奖、星云奖评选,更不会想阅读几个世纪前的科幻著作。科幻的虚假繁荣事实上只是好莱坞的繁荣:融合视觉奇观与一套操纵观众注意曲线的剧本创作理论,卡梅隆、卢卡斯、诺兰,这些优秀导演将小众文化以一种高度友好的方式呈现给普罗大众,让《阿凡达》、《星球大战》、《星际穿越》等科幻大片走进大众视野。

但一旦略微偏离好莱坞流水剧本的套路,这些类型作品才会呈现出科幻本身不友好、乃至高门槛的一面。在这点上,《沙丘》电影比《指环王》走得更远,对一般观众的宜人度更低,甚至也牺牲了不少戏剧性与剧情的完备性。以平实叙述替代片尾常见的、一波三折的情绪反转,使得后半部分的母子逃亡在一些观众看来平淡乏味;叛变行动的精密谋划、古怪杂糅的科技线路、配角的身世背景和心路历程被果断略去,而让位于对广袤星球的描述;主人公形象趋于单纯,趋于典型,去除了好莱坞主角的各类亲民特征。这种牺牲人物复杂度与戏剧性,强化环境的倾向,让一些习惯了好莱坞精密剧本流程,习惯于被节奏和爆点服务的观众有些茫然无措。

而观众如果不清楚这点,可能会将问题归咎于科幻之外的元素,如“王子复仇记”这个故事过于老套。

但老套真的是过错么?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复仇记,

《赵氏孤儿》是中国王子复仇记,

《基督山伯爵》是爽文王子复仇记,

《狮子王》是动物王子复仇记,

《权力的游戏》也是大尺度王子复仇记,

多一个太空歌剧版的王子复仇要紧么?

这些王子复仇记是否可以视为同一个故事,一生只看一个就够呢?

再仔细想想,你是真的和王子复仇记这个故事过不去么?

未必,可能只是因为你和某个契约不对付,

只是因为你碰巧不是这部作品服务的受众。

作者:丘贝贝Kyubei //www.bilibili.com/read/cv13715227 出处:bilibili

 2 ) 比预想的要好一些

传播或鼓励盗版讯息的一概删,就不要孜孜不倦地留言了,这片拍的不容易。

还有!我对这个豆瓣简介的货不对版已经无法再忍了!要看星战型太空歌剧的、要看打戏的、要看王子复仇记的,都不要来看这个IP!跟以上三项没有半毛钱关系!冲着以上三项去看原著的也不必了,原著跟这也没有半毛钱关系! 作为一个宽容的原著党,我给他四星。

原本我放出话来说这部小说是不适合也不可能改成电影的,尤其是戴着资本镣铐的前提下,今天看了正片,更加加深了我这个想法……本片在各方面的制作上抓不出问题的,从演技、特效、服装、美术各个角度来说都算时代前沿,而且导演也没有彻底放弃对小说精髓部分的诠释,本来看预告片心说坏了,整得跟王子复仇记和土著反侵略记一样,难道要照抄一个表面故事,把哲学背景全部扔掉了嘛?其实开篇十分钟当我看到那么多叙述性旁白讲解来龙去脉得时候仍旧觉得这片一定是屎了,但是逐渐这个美术和音乐构建出的大环境建立出来之后,有了很大改观,我觉得真的大写的不容易,所以这个四星里的三星都是给迎难而上的导演的。

为什么沙丘难改电影?

我先来解释一下这个老大难。各位只看过沙丘简介的同学,不可能直接理解为什么那么难改编。我看到有原著党泛泛地说沙丘有一整个生态系统,美工难做,这话放在2021年不是开玩笑吗?难你能比前几年的《湮灭》还难?别逗我了;说沙丘人物复杂关系庞大,错是没错,但绝对没多到拍不了,没立体复杂到无法实现;说表面剧情难拍那就更加岂有此理了,各位看简介的是不是大都觉得“就这么个王子复仇记”的老套故事有什么稀奇的……真爱原著党敲章确认的确丝毫不稀奇。那问题究竟在哪?

在讲故事的方法和目的。我们必须要承认,同一个王子复仇记,你分别让小学生和文豪去写,可以保证故事情节一样,表达思想差几十个档次。

弗兰克赫伯特在讲这个故事时,就没有沿用传统的“王子被害+天赋异禀成长雄起”的心路历程,他用了一个subversion的技法,片中每次传统的“高潮点”和“抖包袱”点全部刻意破坏掉(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表示沙丘难读,也不爽,反映在剧情上的评价就是“剧情平淡”)。此外他给这个本该非常俗气的桥段添加了太多科幻角度的设定,这些设定每一个都会蝴蝶效应交叉影响,将故事再度复杂化,这么做最终是为了反英雄、反救世主,背后有赫伯特酝酿了好几本书才缓慢铺展开的哲学思想,所以用王子复仇记去形容沙丘的人,全部都成为了原著试图描述的反义词。

总的来说,原著里的分析、清谈成分太高,太远离大众熟悉的叙事套路,相比一个可以影视化的剧本,它长得更像哲学课本,请问怎么拍?就像降临的原著给你讲物理原理、太空漫游的原著给你讲人机结合精神脱离肉体和超越人类物种的认知,沙丘也是一样的,它给你讲无常、祖先记忆、反宿命论、反救世主、诗意、语言分析,全是纯抽象的玩意,咋拍?(当然,不否认去找个天纵之才的艺术家或许真可以试试,但谁给钱啊?老佐不就是这样吗。)

我似乎看到维伦纽瓦的访谈里,他提到过对反救世主这个点的理解,而我看下来第一部,似乎是有可能符合原著去做大这个点的,只是一切均在起势,整个局势还不明确,暂时不好说,如果他决定做这个点,那么一切缺点我都一概原谅,并彻底承认他将真正的第一本沙丘成功搬上银幕。

哲学、宗教和心理描写都是银屏杀手,如果要对得起弗兰克赫伯特,就会出现许多敏感话题、费解的人物动机,如今资本绝对不会允许这么容易砸场子、引争议的内容出现,所以我觉得只要维伦纽瓦能够抓住反英雄这一个点,就能开巨型庆功会了。

当然,我也觉得维伦纽瓦现在就已经很聪明,他强行利用了他可以利用的部分,那就是一个非常神秘肃杀的叙事环境,他给这个环境投入的高级感完全契合了原著,这就是音乐和美术强大的能力,足以让观者在没有直接收到哲学讨论相关信息的时候,靠感官去接受一小部分异曲同工的变体。

优点

本片的主要优点就在于我上面说的,对整体叙事环境的把控。预告片里出现的那两个笑点(长了点肌肉嘛小子?哥尼笑一个)真的就是全剧所有笑点了……要挤出这几滴去做宣传真的不容易,瞬间让我觉得资方也挺心累的,还能怎么办呢,大家都只能妥协啊……

第二个就是表皮故事忠于原著的比例还是相当高的,我就暂且不考虑每个情节的权重,一揽子看的话,大致故事都在了,光看表皮故事的原著党肯定是会满意的。

第三就是本片那股意识流的闪回(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未来闪”。。。)有做到概括性地酝酿出一个形而上的精神世界,即便目前为止只是个形式,它也已经出来那个味儿了,非常赞赏。仔细想想当年《降临》是如何处理形而上的抽象思维的?在这里你能看到它的影子。

我刚刚在讨论区意外看到一组对话很有意思,有观众不理解保罗和杰米决斗前那些预见未来的“未来闪”,讨论结果就是这些预言是没用的。这顿时让我开始品出点额外的味道出来了,赫伯特不就是要写“预言不是你想的那样牛逼无比”吗?他不就是要写预言能力作为负担的那一面吗?很有意思,电影这里应该说是通过很晦涩的镜头语言实现了这点,真是不容易啊,绝对的加分项。(这个桥段我唯一没理解的是为什么杰米和保罗决斗不脱衣服,hum....不管是从商业角度、视觉效果角度、气氛渲染还是对原著的还原度,都是脱衣服打更好啊,该卖肉的时候不卖?困惑。。)

缺点

1,压缩情节还是太厉害了

我看完第一个大问号就是“谁是叛徒”的情节整个没了??这是第一个我认为绝对不可以压缩的情节,更别提完整删除了。它的重要性在于,一打重要主角配角的人物塑造都是通过“找叛徒”而激发的猜疑链而塑造的:公爵和杰西卡之间坚不可摧的信任以及复杂压抑的爱恋、公爵的不堪重负、老门泰特杜菲的僵化思维、岳医生立体的形象……全没了。归根结底,如果要加入找叛徒这一情节,精神交流和互相猜疑的戏就会大幅上升,而这基本是很难图像化的。

当观众从很震撼的试听效果里走出来的时候就马上会发现,大部分配角都是空的。

就拿咱们张震的岳医生举例子好了。岳医生的叛变完全激不起任何涟漪,因为观众并不知道岳医生是“苏克医生”——头带菱形印记(预处理)以后就不可能叛变的忠实仆人,岳医生之行为的难度实际上类似于:一个人为了爱人渺茫的一线生机而突破思想钢印,誓要拖全世界下地狱,是不是就有魅力了许多?而且原著里的岳医生形象甚至更加立体,他很聪明地推测出了政治局势,知道皇帝和哈克南都要公爵死,公爵生还可能性极低,就算他不叛也早晚会死,而且也知道哈克南的秉性,早就推测出了自己和妻子多半都会死,因此行事的根本动机是对哈克南的恨意。但如今由于删掉了找叛徒情节线,观众都没能注意到岳医生跟厄崔迪家族有多么亲近,他是多么的“不可能叛变”,这叛变就失去力量,变成了纯推进剧情的需求。不过话说回来,仔细看能看出导演有尽力了……他强行在盒子测试前安排了一个体检,用中文对话去说明岳医生和保罗的亲近,好吧……就是……我知道你尽力了……

岳医生还有一个高光点被删除得让我很心酸:就是他悄悄送给保罗一本珍贵的圣经。这里修饰岳医生形象还在其次,这本奥兰治天主圣经其实在保罗和他的后代身上都留下了极深的印记,甚至于第四本小说《沙丘神帝》本身就是一本圣经。删除这个桥段,等于直接宣告:我不会往下拍。目测确实拍到小说第二本就是极限了。

此外还有很多,杰西卡的形象在拿走了找叛徒一事之后也大大受损,后面她接收晶牙匕的时候演得也太快了太潦草了,都证明了原著里的心理描写没办法拍的问题;杜菲和哥尼甚至完全简化到工具人的地步,后半段就彻底消失了,还有……非原著党估计都不知道保罗也有门泰特能力吧……

2,详略不当

这点我先原谅,再次说一句,商业嘛,但是写还是要写出来的。

根据执导宗旨到底商业还是艺术,对原著剧情描绘的权重自然会不同。就像我之前说的,如果要尊重原著,光杰西卡接受晶牙匕这件事就可以拍个五分钟,而那些打斗则没有必要突出,但想想好像也不现实吧……

但是本片里我最不能接受的被省略掉的一个小剧情点,是故事的最后,保罗取人性命后,杰西卡非常怕他沾沾自喜,适时地讽刺了一句:“好啊,杀人的滋味如何?”啊,当时这个桥段立刻让我对这本书的观感上涨了10086。取人性命往往都是类似少年人成长为男人故事的临界点,本片也是暗示了这一点,但是却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去塑造杰西卡母子俩最大的特点:站得很高的悲悯。去看看星球大战里的少年成长桥段,天行者杀人那是理所当然,杀坏人嘛,坏的就该杀,商业片的荧屏上还尚未有任何一个真正能给与死亡哲学思考和提点主人公谦逊悲悯不忘初心的桥段出现。

另一个让我很不满的是保罗的形象降智了。这当然是对比书里,电影同行比比他还是很在线的。由于沙丘他根本就不是成长型小说,是无法像传统少年成长类ip那样足以让青少年代入的!就这么说吧,保罗的起点,已经是一切少年成长IP里主角的终点再成长十几二十年的状态……所以小说里保罗尽管不经常插嘴,但每次插嘴都能震撼全场,每个配角都要有一模一样的心理活动:“这小孩怎么总是能问出最聪明的大人才能问出的问题!”看完电影以后观众有这感觉吗?没有……我还常觉得保罗插嘴插得挺二的……实际上保罗去赢得凯恩斯的尊重(暗暗对凯恩斯突然变女的了感到无语,是政治正确牌吗?)完全可以重点拍,书里这段可是非常精彩的心理play,片中却把时间交给邓肯打戏煽情去了……啊西巴这主次不分得让我晕眩。还有这段让我笑倒在地上的是:邓肯已经在防护门里边儿了,他非要出门把自己弄到半死为止,期间主角团居然一动没动,还得靠他回光返照的那几秒钟才能走进密道,which就在几步远……啊西巴真的显得这届的主角全在为一个配角牺牲戏贡献时间。参考一下小说里是什么情况:敌人攻进来的时候,杰西卡和保罗是靠着邓肯的武力输出当屏障逃进加固过的密室的,也就是说他们一开始谁都不在密室内,而关上大门将邓肯锁在外面的正是保罗……

3,商业部分未免太白痴模式了

嗨,我知道沙丘开头难,但是也不至于就这样放弃治疗整个旁白干巴巴地解释来龙去脉吧。。。尤其是这个旁白被当作是保罗梦中契尼的思绪,这就更离谱了,因为保罗的能力是能看向未来,而不是全知全能,他足以看到契尼,但绝不可能看到契尼的思想,他又不是上帝!原著很强调地点明过看向未来只是打开了一种普通人类无法理解的感官,就像视力会被一座山阻挡,未来视力一样有他的局限,相关哲学讨论在我看来是全书的精髓,但这个开头一出我也知道肯定是全部砍掉,没戏了。

契尼的独白还给观众一个错误概念就是弗里曼人一直被压迫且无力反抗,这直接又降了弗里曼人的智,他们只是在隐藏实力而已,这点虽然后面有补救,但也只是一句带过。

另一个我完全翻白眼的是保罗和他爹公爵在母星时的对话。还是因为删掉了心理活动戏,保罗降智double kill,电影按照剧情需要,必须向观众明说公爵实际在受到政治迫害,于是就通过父亲教儿子这个方式展现,但保罗需要他爹教这点最基础的事吗?!原著里的保罗根本不需要好吗!电影通过给保罗硬加上两个桥段(和邓肯兄弟情、向父亲学习)将保罗在本质上变成了少年漫主角。这是我最失望的地方。

好吧,还是为这样一个视听效果而高兴的

这四分,是理解了创作环境而给的四分,也为整个片子的审美而欢呼,就像那些可爱的扑翼飞机,的确有把我想象里的沙丘环境展示出来。

最后,欣赏一截开篇15岁的小保罗晚上躺床上沉思的节选:

Paul sensed his own tensions, decided to practice one of the mind-body lessons his mother had taught him. Three quick breaths triggered the responses: he fell into the floating awareness … focusing the consciousness … aortal dilation … avoiding the unfocused mechanism of consciousness … to be conscious by choice … blood enriched and swift-flooding the overload regions… one does not obtain food-safety- freedom by instinct alone …animal consciousness does not extend beyond the given moment nor into the idea that its victims may become extinct … the animal destroys and does not produce …animal pleasures remain close to sensation levels and avoid the perceptual … the human requires a background grid through which to see his universe … focused consciousness by choice, this forms your grid … bodily integrity follows nerve-blood flow according to the deepest awareness of cell needs … all things/cells/beings are impermanent … strive for flow-permanence within….

 3 ) 伟大的预言,恢弘的影像

《沙丘》是我献给大银幕的情书,这是我第一次这么做。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一个角色慢慢地往内心深处走,越走越深,融入一片风景、一个国家,找寻到关于自己的东西,越走越深。——丹尼斯·维伦纽瓦

谨以此书献给那些孜孜不倦的劳作之人,他们不限于纸上谈兵,而是创造出了“真材实料”的王国——献给那些沙漠地生态学家,不管他们人在何方,劳作于哪个年代。谨此,谦卑且景仰地奉上这本预言之作。——弗兰克·赫伯特《沙丘》

超现实主义者相信他们追求的影像来自无意识,而作为忠实的弗洛伊德主义者他们假设这些影像的内容是永久和普遍的,这使他们误解了最惊心动魄地动人、非理性、牢不可破、神秘的东西——时间本身。——苏珊·桑塔格《论摄影》

文章索引

1. 改编和其他

2. 影像的优越性

3. 导演访谈

4. 附录

1. 改编和其他

《沙丘》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公元10191年,彼时银河系处于帝国统治之下。许多古老的家族以封地的形式统治着星球,并互相争斗。男主角保罗是厄崔迪家族的继承人,他的父亲雷托公爵在训练他成为一名强大的领袖和军事战略家,而他的母亲——雷托的爱妾杰西卡——是一名贝尼·杰瑟里特[1],私下向他传授“音言”[2]等精神控制的秘技。与此同时,保罗时常梦见一个蓝眼睛的年轻女子,引领他在一个沙漠星球上前行。

电影的叙事重心非常明确,以皇帝和哈克南人密谋肃清厄崔迪家族一战为关键的转折节点,前半段主要交代人物关系和世界观,后半段是保罗流亡直至被弗雷曼[3]部落接纳的过程。相较赫伯特的原著,电影做了相当多的简化,维伦纽瓦没有试图将原著的庞大信息量压缩到一部电影里(林奇那版就是反例),而是秉持了自己擅长的叙事节奏,这是我非常欣赏的一点。在影片中,贯穿情节始终的角色只有保罗和杰西卡,保罗是叙事的第一视角,其他人物事件仅作为蜻蜓点水般的补充。这完全免除了许多复杂情节的困扰,最明显的就是占据原著大量篇幅的“找叛徒”情节——这需要对岳的身份、杰西卡与雷托的关系有详细交代,同时也涉及之后哈瓦特和哈莱克等人对杰西卡的敌意(也许这会在下一部中有所表现)。

在抛开原著中各种细枝末节以后,可以说,电影几乎沦为一个简单的少年成长故事。但这不失为聪明之举。小说以圣母到来作为开篇,用戈姆刺[4]测试检验保罗是否可能是魁萨茨·哈德拉克[5],这就给他的身份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原著在叙事手法上不仅多线并进,且在每一章节开头会引用一段类似史书记载的文字,暗示保罗即是那段历史的中心人物,无数不同语言中的“救世主”。而电影也不断强化了这一点(弗雷曼群众高呼“李桑·阿尔-盖布”[6]),同时将他与母亲的关系作为情感核心——原著很有意思的一点就在于这是一个父亲缺席的故事,布莱恩·赫伯特在后记里说这个故事有“家庭的影子”,他的父亲弗兰克·赫伯特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爱,因此将充沛的感情宣泄在他的书页之中。影片最令人动容的一幕无疑是在流亡第一夜,黑暗中的保罗因感受到自己未来的命运惊恐无比,而杰西卡紧紧地搂住他。

对人物和人物关系的简化是必要的,但是毋庸置疑折损了原著的许多魅力。正如赫伯特本人将《沙丘》的写作描述为“庞大细节的技术”,越是鸿篇巨著就越体现出细节的重要性。因此,未读过原著的观众可能无法领略到其中诸多的复杂情感:杰西卡处于多重身份的困境中,她对公爵忠贞不渝的爱使她背弃贝尼·杰瑟里特一派的指令诞下儿子,而在出现叛徒时又因其名不正言不顺的地位第一个遭众人怀疑,同时她的实际出身其实是男爵的私生女(这一信息由保罗揭示,杰西卡由此信服他就是魁萨茨·哈德拉克)。而另一边,对哈克南人的刻画更是只有寥寥几笔,男爵的表现十分凶狠,但实在过于单薄,原著里的他城府极深,对待手下心狠手辣、用计收揽哈瓦特、利用拉班扶植自己另外一个侄子菲德-罗萨,这一两面三刀、机关算尽的形象在电影中几乎隐而不见。男爵腾空而起和从浴缸中浮出水面(明显致敬《现代启示录》)的场景的确彰显出强大的权力和威严感,但终究流于表面。总之,毫无疑问的是电影远远无法涵盖小说之深刻与厚重。

不过,作为一个宏大系列的开篇(或者说“第一部分”),电影总体是令人满意的,且选择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地方作为结尾。(原著在最后的决斗过后还有一段神圣的葬礼描写,死者身上的水会被榨干,连同他的妻子和孩子都将归胜利者也即保罗所有。)在最后的一组镜头里三人视线交错——契尼微笑着回头,保罗充满爱意地迎向她的目光,而杰西卡却在一旁神情严肃。可想而知这将为之后的情节激化埋下伏笔,尽管此前在帐篷中保罗就指责母亲将他培养为一个怪胎,但直到这一刻母子二人之间的鸿沟才真正拉开。杰西卡一直以来为了贝尼·杰瑟里特的使命和公爵的意志悉心栽培保罗,因此担心他被地位低下的弗雷曼女人诱惑。而保罗却逐渐对她产生戒备之心。原著在这一章节的末尾以保罗的一段内心独白作结:“我母亲是我的敌人。她现在还不知道,但她的确是我的敌人。她正在一手促成这场圣战[7]。她生下我,训练我,但她却是我的敌人。”

为了便于理解,这里补充几个原著设定和人物介绍:

1.杜菲·哈瓦特还有男爵手下的彼得是门泰特[8],保罗也有门泰特的能力。芭特勒圣战[9]后《奥天圣经》规定:“汝等不得造出机器,假冒人的思维。”贝尼·杰瑟里特学校也是从那时起建立的。

2.厄拉科斯[10]的战略地位仰仗于其蕴藏的重要资源——香料(美琅脂[11]),不但各大家族觊觎这份财富,宇航公会[12]也赖以运转,几乎可以说是“得香料者得天下”。片中保罗凭借它的气息看见未来,男爵用它沐浴抗衰(原著中彼得也香料成瘾)。而大量食用香料则会变成蓝眼睛(伊巴德之眼[13])。

3.哥尼·哈莱克不仅是战士兼剑客,还是一位吟游诗人,善弹巴厘琴[14]。这里引用一首他的诗歌:

我记得海滩篝火的咸涩轻烟,
还有松林的树影——
密实,整齐……不动不变——
海鸥栖息于大地之尖,
绿野上的白点……
微风拂过松林,
摇曳着树阴;
海鸥展开双翅,
起飞翱翔,
满天尖叫。
听啊,
风吹向海岸,
惊涛拍岸,
看啊,
我们的篝火。
烤焦了海藻。

“这是关于一个人深深爱上另一种文化并在异国找到归宿的故事,而试图帮助一种文化的实际结果却是背叛了它。这就是T·E·劳伦斯和保罗·厄崔迪的悲剧,他们都是被殖民主义利用的无知工具。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小说在今天仍不过时。”——丹尼斯·维伦纽瓦

著名科幻小说《2001:太空漫游》的作者阿瑟·克拉克曾说:“除了《魔戒》,没有其他作品可以与《沙丘》比肩。”一方面,这肯定了《沙丘》在科幻文学中的地位就如同《魔戒》在奇幻文学中的地位;另一方面,这也说明了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它们在反映现实的同时都带有神话色彩:前者从希腊神话中获取灵感,而后者从北欧神话中汲取营养。如同波澜壮阔的中土大陆那样,沙丘星球也是一个游离于现实以外的完整世界,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而最为重要的是,《沙丘》是人类的故事。没有外星人,没有人工智能,更没有超级英雄。小说中即便最古怪的生物——变异的公会领航员——也是人类,邪恶的基因巫师——特莱拉人,以及在特莱拉人的培养桶中培养出来的古拉人——也是人类。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关于我们自身文明及其如何延续的预言故事。

2. 影像的优越性

从《降临》开始,维伦纽瓦便着力于对视觉奇观的构建,并毫不掩饰他的巨物情结。他的野心在《沙丘》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级。纪念碑状的黑色飞船飘浮在不同星球的辽阔背景之上,令人联想到约翰·约翰逊《最后与最初的人类》同样对巨大建筑的痴迷。“人类试图在严峻的生态系统和环境条件下生存,”维伦纽瓦说,“为了在太空和沙漠中生存,他们需要以任何可能的方式创造巨大的交通工具和建筑。那是一种孤立和脆弱的感觉。他们别无选择,只有建造能够承受自然冲击的建筑。”

然而影片更加超现实主义的无疑是保罗的梦境和预言,在不断的虚焦和闪前中我们看到契尼的形象、弗雷曼人部落、杀戮和战争。预见的未来不总是正确的,但会逐渐接近。这一能力增强了叙事的自由,另外可惜的是影片还尚未来得及展示贝尼·杰瑟里特的“共同记忆”,一个基于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的设定。维伦纽瓦在处理这些超现实段落时张弛有度,很好地发挥了他自身的风格(类似《降临》)。影片在严重依赖剪辑的情况下仍然有极为真实的段落,或者如苏珊·桑塔格所说的“时间本身”:营救香料工人的几分钟可能是全片最“慢”的几分钟,甚至在最危急时刻的保罗的幻觉也如同现实一般明晰。

说起维伦纽瓦的前几部作品,《边境杀手》《降临》《银翼杀手2049》都是一年一部,而如今时隔四年才放出的《沙丘》无疑是经历了漫长的准备(尽管有新冠的影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维伦纽瓦在少年时代便阅读了赫伯特的《沙丘》,并从那时起就幻想将它改编成电影。“我想确保十三四岁的观众在看这部电影时会很开心,”他说,“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些画面,我想要取悦自己内心那个少年。从一开始,我就同意拍一部PG-13级的电影,包括故事的讲述方式和节奏。我想让这部电影成为我最好的流行电影。我很高兴这么说。对我来说,这没有任何妥协。制作一个只能取悦硬核粉丝的晦涩版本会更容易。而让这部电影深深扎根于小说中的同时又更贴近观众则是一大挑战。”

维伦纽瓦对生物学的兴趣也在影片制作中发挥了作用,譬如扑翼飞机[15]和猎杀镖[16]的设计均模拟昆虫的形态。这与作品的部分主题不谋而合。《沙丘》本就是一个生态寓言,香料就是西方人争夺的原油。赫伯特还让西方文明与原始文化进行碰撞,并肯定后者:“优雅来自城市,智慧来自沙漠。”电影中特地安插了一个给棕榈树浇水的情节;而为了表现对自然的敬畏,沙虫(夏胡鲁[17])则理所应当地成为了自然的化身或代言人。影片中的三次沙虫遭遇层层递进,突出了作品的这一主题。第一次,巨大的香料机车瞬间陷入流沙,是人造物在自然面前的不堪一击;第二次,凯恩斯召来沙虫与敌人同归于尽,是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第三次,沙虫与保罗的“对视”,则再度强化了前一点并映照一种自然与人类的联结,充满了反思意味。此外,电影不仅令我们在沙虫面前感到震颤,还让我们凝视沙漠中看似微不足道的生命——一只老鼠,充分体现了自然万物各行其道的原理。

在沙丘绵延、黄沙满天和天地玄黄的壮丽景象之中,我们感受到维伦纽瓦对《阿拉伯的劳伦斯》最热忱的爱,同时也深切体会到了影像的优越性——在最不现实的现实场景里,我们仿佛也呼吸着干燥的风,同满目的金黄色融为一体。

3. 导演访谈

W:WIRED,D:Denis Villeneuve

W:让我们从头说起。看起来《沙丘》是你长期以来的心血之作。这个项目是如何启动的?

D:是的,我在十三四岁的时候读过原著。《沙丘》第一部是一个宏大且充满力量的冒险故事,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发现一个新世界的故事。与此同时,它的智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环境和宗教的角度来看,它与地球上正在发生的事情密切相关。这些年来,它一直陪伴着我,萦绕着我。所以,当人们问:“你最大的梦想是什么?”我会说:“《沙丘》。”事情发生在传奇影业获得版权的时候。我们见了面,45秒内就达成了协议。我想这么做。他们想和我一起做。我们对这部电影有着同样的激情和愿景。实现这一点需要很长时间,但一旦我准备好了,项目的进展就非常快。一切都有条不紊。

W:《银翼杀手2049》和《沙丘》都是雄心勃勃的作品。尤其是《沙丘》,它的体量一度让人觉得无法拍摄。你做这件事有受到过反对吗?

D:人生短暂!我们一定要去做不可能的事。这就是艺术的美。我试着把自己推向极限。我知道我已经准备好解决这个问题了,但没错,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你知道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吗?就是能够达到我十几岁时的激情和想象力。取悦那个少年是非常困难的(笑)。我周围的人从一开始就非常热情,但我记得当我和汉斯·季默谈道:“《沙丘》是我最大的梦想之一。这是我很久以来一直想拍的电影。”汉斯一脸严肃地看着我说,离太阳这么近是很危险的。

W:这本书是宗教主题和政治主题的寓言。你在改编的时候是否尝试更新它,以便它能像对赫伯特的世界一样适用于我们的世界?

D:好问题。所有的东西——政治主题、宗教主题和环境主题——都必须存在。但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保持冒险的感觉和史诗般的感觉。我不想让故事的复杂性影响到电影的娱乐价值,电影的力量,电影的情感价值。我想让这部电影很精彩。

W:能否举一个平衡故事主题和讲述方式的例子?

D:我刚开始和埃里克·罗斯合作时,他说:“在改编过程中,我们应该提前准备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我说:“女人。”在书中,杰西卡夫人,保罗的母亲,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角色,一个触发故事的角色。保罗·厄崔迪是主角,而与之非常接近的便是杰西卡。引导他,帮助他。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是在这两个主要角色的基础上设计的。这将是我把《沙丘》带入21世纪的最佳视角。你需要确保性别之间的声音是平等的。

W:此外,书中的男性行星学家列特·凯恩斯现在由黑人女演员莎伦·邓肯-布鲁斯特饰演。

D:我已经有了三个强大的女性角色:杰西卡夫人、圣母(夏洛特·兰普林)和契尼(赞达亚)。但我觉得我需要更多。所以和乔·斯派茨一起,我们决定对某个角色做些改变。而这成功了。我的意思是,我认为如果这本书是在今天写的,弗兰克·赫伯特自己也会想到这一点。这非常接近这本书的精神。当然,当你要改编成电影时,你需要做决定,但这些决定必须扎根于原著。把凯恩斯塑造成女人的想法非常合理而且并没有改变这本书的本质。

W:那对于哈克南男爵的描述呢?我觉得那个角色有点像漫画中的恶棍。他其实没有胡子,但在书中他被描绘成一个甩胡子的刻板形象。

D:是这样。这本书可能是杰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完美的(笑)。它有一些弱点,这是我可以探索的空间。巴伦就是其中之一。我想确保它不是像你说的,一个漫画形象或一个愚蠢的坏家伙。我希望男爵以他自己的方式具有威胁性,聪明,老练。他对世界的看法很激进,但我们对他印象越深刻、越着迷,他就会越强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非常小心地保留了男爵的本质,但把他带到了21世纪。这就是为什么我选择了斯特兰·斯卡斯加德。斯特兰·斯卡斯加德是一个杰出的人。他眼睛里有智慧,有深度。关于这个角色我们谈了很多。和他一起工作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W:你对保罗·厄崔迪的形象有什么改变吗?在书中,他几乎太完美了。

D:保罗·厄崔迪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他在一个特殊的家庭中长大。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但重要的是,人们认同他,把他当成一个真正的人。我不想让保罗·厄崔迪被人看成王子,小屁孩。我想让他感觉真实。在电影中,摄像机就在保罗的肩膀上方。我们跟在他后面,跟他在一起;我们跟随他踏上这段旅程。第一部电影实际上是关于一个男孩失去了对世界的幻想。一开始,他只是一个受创伤的男孩,被送到一个残酷的新星球,他试图理解发生在他家人身上的事,发生在他人民身上的事,发生在世界上的事,并发现政治是如何腐败的。重要的是要确保我们讲述的是人类的旅程,而不是超级英雄的旅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

W:你喜欢保罗的哪一点?

D:我喜欢保罗·厄崔迪的一点,我深深喜爱他的一点是,他是一个对其他文化有好奇心的人,他是一个有责任的人,并且想要了解别人是如何生活的。这些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将帮助他以后适应新的现实。保罗·厄崔迪身上有一种美好的人性,我试图在电影里展现这一点,我认为这是未来的关键。

W:对这本书的批评之一是,他有点像是一个救世主,从另一个世界来到这里,像说“我现在来拯救你们了!”

D:他并不愿意这样。他不想,他是被迫的。他陷入了自己无法选择的命运,这引发了某种身份认同危机。他没有选择成为他将要成为的样子。他必须抗争,他必须帮助。这非常具有人性。

W:《沙丘》里有太多标志性的设定——蒸馏服,沙虫。谈谈你对这方面的看法。

D:首先,我需要时间。我和自己一开始就选定的合作伙伴一起去想象和设计这部电影的每一个元素。我建立了一个非常小的团队,我非常喜欢和他们一起工作。其中一位是我的老朋友帕特里斯·维梅特,我多年的艺术指导。在某些方面,我希望电影的设计尽可能接近现实。我们在遥远的未来,但我想要一些非常真实的东西,一些感觉真实的东西,一些人们会从潜意识的角度联系起来的东西,一些感觉熟悉的东西。

W:而且你在真正的沙漠里拍摄。

D:有一件事对我来说非常非常重要,那就是直接拍摄地球上的环境。这颗(现实中的)行星是一颗行星,而那颗(故事里的)行星是一个角色。星球和沙漠是电影的主角。对我而言至关重要的是真正去那里,去拥抱自然,拥抱自然的力量。这是一件非常令人难忘的事,同时也充满力量。我想用摄像机现场拍摄。这就是为什么我坚持——工作室也同意——我们要进入真实的环境。你在电影中看到的大部分都是真实的,因为这是我想要感受到的,这个星球不是地球,而是厄拉科斯。观众会感受到光、风和声音。

W:你花了多长时间拍摄?

D:这是我迄今为止拍摄时间最长的一次。我忘记时间了,大概是五到六个月吧。一次长途旅行。大部分内景和外景都是在约旦拍摄的。约旦是我一生中去过好几次的国家,那里有我的朋友。我曾在那里拍摄了《焦土之城》。我四处游览,欣赏到许多对我当时的电影并没有帮助的风景,但我记得我曾对自己说:“如果有一天我要拍《沙丘》,我一定会回到这里,因为那些地方非常棒。”

W:你决定把《沙丘》分成两部电影。你有没有想过同时拍摄它们?

D:我一开始做的决定是正确的,每个人都同意。这本书有很多东西要讲,而这对一部电影来说太多了。或者你可以拍一部五小时的电影,但大家都会讨厌你,因为太长了。所以我们决定把它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的故事能够自圆其说,我觉得是令人满意的。但是为了完成这个故事,还需要拍第二部电影。

W:你写第二部分的剧本了吗?

D:我们是这样做的,我们写了第一个剧本,同时写了第二个剧本的计划。我专注于第一部电影,因为这些电影,当然,是昂贵的。我们觉得最好是先集中精力做好一部电影,把所有的东西都给它,把全部的激情投入进去,然后看看人们的反应。如果成功了,当然还会有第二部。但愿如此。这就是这些大制作的逻辑。

W:让我们回到你十三四岁的时候。当你第一次读《沙丘》的时候,是什么东西触动了你的心呢?

D:当时真正吸引我的是人类与沙漠和环境的关系。弗雷曼人设计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能够在沙漠条件下生存的技术。弗兰克·赫伯特对大自然和植物非常着迷。当时我正在学习科学,对我来说,这种对生活的热爱意味着一切。他对生态系统及其逻辑,以及它的复杂性和美感的描述,都有其精确性和诗意。对我来说,《沙丘》是一种对生态系统和生命的致敬,是献给生态学的书。这是一首关于生命形式的优美的诗,而在当时,它深深地打动了我。

4. 附录

[1] 贝尼·杰瑟里特:芭特勒圣战摧毁所谓的“思考机器”和机器人之后创建的一所古老学府,主要对女性学生进行心智和身体的训练。

[2] 音言:贝尼·杰瑟里特的组合训练手法,可以通过语气语调给对手施加压力,达到完全控制对方的目的。

[3] 弗雷曼人:厄拉科斯当地的自由民族,生活在沙漠中,是禅逊尼流浪者的幸存者。(帝国大词典中称呼他们为“沙漠海盗”。)

[4] 戈姆刺:最霸道的武器,是一根蘸有高浓缩氰化物的毒针。贝尼·杰瑟里特学监用其作为代替死亡的测试,考验人类的意识。

[5] 魁萨茨·哈德拉克:“捷径之法”。贝尼·杰瑟里特在寻求一个基因解决方案:一个男性贝尼·杰瑟里特,他的精神和肉体之能可以穿越时空。对于这个未知的人物,她们称其为“魁萨茨·哈德拉克”。

[6] 李桑·阿尔-盖布:“天外之音”。在弗雷曼人的救世主传说中,这是一个来自外世界的先知。有时候被称为“给水者”。

[7] 圣战:宗教圣战;狂热宗教徒发起的圣战。

[8] 门泰特:帝国等级制度的一个等级。他们受到专门的训练,在逻辑推理运算上拥有极高的能力。也被称为“人机”。

[9] 芭特勒圣战:人类向计算机、思维机器、有自主意识的机器人发起的圣战,战争爆发于公会前纪元201年,结束于公会纪元108年。圣战的一条主要戒律如今仍记载于《奥天圣经》中:“汝等不得创造像人一样思维的机器。”

[10] 厄拉科斯:沙丘星。老人星系的第三行星。

[11] 美琅脂:“香料精华”,是厄拉科斯独有的作物。香料主要以其抗衰作用闻名于世。当小量食用时,会轻度成瘾,如果一个标准体重七十公斤的人每天摄入两克以上,就会重度成瘾。穆阿迪布称香料是自己预见能力的关键所在。公会宇航员也有类似的陈述。香料在帝国市场的价格非常昂贵,10克能卖到62万宇宙索。

[12] 宇航公会:大联合协定这个政治三足鼎的一足。在芭特勒圣战后,公会创建了第二所身体-意志训练学校(贝尼·杰瑟里特)。宇航公会垄断了太空旅行、货运交通,以及星际银行业务,所以帝国公历又被称为宇航公历。

[13] 伊巴德之眼:因大量食用美琅脂而产生的特征效应,人的眼白和眼球都会变成深蓝色(表示对香料高度成瘾)。

[14] 巴厘琴:一种九弦乐器,由奇特拉琴演变而来。以秋夕星的音阶调制,通过拨动琴弦弹奏。是宫廷乐手最喜欢的乐器。

[15] 扑翼飞机:也作“扑翼机”,一种模仿鸟类飞行,靠拍击双翼控制飞行的飞行器。

[16] 猎杀镖:一种浮空金属制飞镖武器,由人近程控制,是一种常见的暗杀工具。

[17] 夏胡鲁:厄拉科斯的沙虫。又称“沙漠老人”“永恒老父”“沙漠老爷爷”。如果用特别的语调读出“夏胡鲁”这个词,或用黑体字书写时,它指的是弗雷曼人信奉的土地神。沙虫可以长到非常大(有人在沙漠深处见过长达四百多米的沙虫),而且寿命极长,除非被同类吞噬,或被水淹死(对沙虫来说,水是剧毒之物)。厄拉科斯的香料多数是沙虫活动的产物。

沙丘地图

 4 ) 《沙丘》:我的名字叫电影

文 / Evarnold

首先声明,我没有在这之前接触过任何跟《沙丘》有关的东西,原著没有,林奇版电影也没有。《沙丘》于我也就是一个顶着如雷贯耳之名的烫手山芋而已。这有可能不利于我更好地享受这部《沙丘》,但毫无疑问,我从中获取的快乐已经足够多,多到作为卡神的忠粉,我不断回忆对比11年前第一次看《阿凡达》时的感受,然后不得不承认,维伦纽瓦也做到了神做到的事情。

《沙丘》已经开启了一个时代,告诉世人好莱坞终究还是好莱坞、电影终究还是电影。

在《沙丘》之前的十年里,好莱坞的商业巨制几乎堪称“惨不忍睹”,鲜有真正令世人肃然起敬的大商业作品,大部分作品甚至给人一种进一步退两步的感觉,干扰电影的外在力量太多。

这十年发生了些什么事?迪士尼的独大,漫威的破局,各种“身份”的喧宾夺主,无数翻拍即惨败的IP,科幻和奇幻作为曾经的霸主双双式微。

尝试回忆一下,比如说在科幻领域,这十年有真正能代表这个时代水准的、能永垂影史的碾压型作品出现吗?有人可能会提《星际穿越》,恐怕也只剩《星际穿越》了,但这不够能打。一个个往前推王者,哪里能和《阿凡达》《黑客帝国》《终结者2》《银翼杀手》《异形》《星球大战》《2001太空漫游》这些片抗衡?

别不服,不服是因为你年轻。《星际穿越》破圈了吗?你见过有人cos过库珀和黑洞吗?

这个十年,是好莱坞震荡调整、迷失自我的十年。有山丘,但没有高原,也没有王。

而终于,《沙丘》出现了,响应了这个时代,也没有辜负这个时代。

终于有一部电影,把符合这个新的时代的好莱坞技术、艺术高线给重新校准一遍了,值得脱帽敬礼。

如果说《阿凡达》的王者之气的核心是3D,那《沙丘》的王者之气来自于“通感”。

就如同电影把沙漠拍成了海洋,维伦纽瓦把视觉和听觉重新整合成了我们的五官。这本是有声电影出生以来就擅长做的事情,但很长时间里的好莱坞超A级忘记了自己的优势,把伪3D、炒CP、编宇宙、卖情怀、买IP、PPT式特效变成了赚快钱的法宝。而愿意与之抗争的有志导演,却也多多少少有心无力。

但《沙丘》告诉你,电影真正能撼人心魄的东西,与这些都无关。

从《降临》开始,维伦纽瓦开始小试牛刀玩起了预言式幻觉。这是在剪辑台就能完成的淳朴工作,效果却出乎意料地好,“非零和博弈”一词出现的瞬间,成为全片逻辑的漩涡中心。在《沙丘》里,保罗一开始就出现的幻觉只是维伦纽瓦随心炒炒的冷饭,真正牛的是四次展现姐妹会的“音言”能力,一次递水,一次跪下,一次解围,一次抱怨,震慑力无比之强,而这一切同样就是剪辑台上胜任的——抽帧、跳切、多音轨。干净利落,在电影院里恐怕没有人不被吓到。

视觉上,哪怕特效镜头很多,但《沙丘》几乎没有“棚拍”的感觉。什么叫“棚拍”的感觉?这是超高清时代的病症,就是当特效镜头的复杂程度呈几何级数增长时,运用传统拍摄手法拍摄的画面出现的违和感。可以回忆一下《哥斯拉大战金刚》最后战斗中,小女孩与金刚的手语对话。

金刚的镜头是特效,小女孩的中景是实拍+抠像,两者接在一起,感觉就是两套完全不同的镜头。这就是“棚拍”的感觉——两套视觉系统违和地组接在一起。当然,“棚拍”问题在实拍主义者诺兰身上也不存在,但这位老兄现在有些走火入魔了,实拍的缺点他也统统吞下、照单全收、缺乏灵性。而维伦纽瓦的现实题材《焦土之城》《囚徒》和《边境杀手》,就被几位大神级摄影调教得很好,又经过《银翼杀手2049》的大制作洗礼,他就能把廉价的特效感规避掉,很灵活地运用景别、灯光、色调与节奏,让一切烧钱的特效镜头看上去都像浑然一体的实拍。

在听觉上,我之前一直反感所谓的“响度战争”——一切震耳欲聋的电影,如果在画面的震撼度跟不上,就是纸老虎,就是视听露怯(参见《这一次,好好谈谈这20多年的诺兰》//movie.douban.com/review/12863164/)。极端的例子,就是《信条》和《碟中谍6》。而《沙丘》,虽然音响也够猛,汉斯季默的音乐也过于卖力,但是与画面、与情感内核三个维度是融洽的,大部分时间里,我都能感受到如同《边境杀手》运送囚犯那场戏一样的张力。这种张力,在现在的好莱坞不多见了,真是奇怪。

总之,很高兴,很满足,我觉得终于又在电影院里看了一场堪称电影的电影。

评价:五星

 5 ) 一个伟大的开始

本文是比较泛泛的综合评论,感兴趣的可以看我的另一篇:《沙丘》全面拉片赏析(//movie.douban.com/review/13958096/?tab=comments#comments

看完《沙丘》第一部,我感觉,这会是像奇幻电影领域的《指环王》一样伟大的科幻电影系列!

完全不同于当下的好莱坞商业大片,特别是漫威、DC系列的超级英雄电影,维伦纽瓦在《沙丘》中做的是减法:摒弃了商业大片最常用的三段式结构;不靠故事情节的起伏来吸引观众;不以最后推出一个场面上的高潮来让观众得到刺激性的愉悦……这一版的《沙丘》,是以沉浸式的体验,让观众进入厄拉科斯星球的沙漠世界。

维伦纽瓦以古典主义绘画和雕塑般的构图,低饱和度的色调(与一般商业大片中明亮的高饱和度的色彩艳丽的画面截然不同),充满仪式感的场面,还有大量细节,来展现沙丘的世界:巨大的登陆飞船和更加巨大的停留在太空轨道上的母舰;穿着不同颜色盔甲的整齐的军团在飞船的映衬下犹如一群蝼蚁;沙虫在地下行走时带起滔天的沙浪;小小的沙鼠用耳朵上的纤毛收集自己的汗水,在沙漠中顽强地生存着(书中的保罗就用沙鼠作为自己的绰号,寓意着顽强和坚忍)……特别是在IMAX银幕上,真是一种极致震撼的沉浸式视听享受!

《沙丘》原著就不是一部以情节刺激取胜的通俗读物。作者弗兰克·赫伯特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心理独白、想象、幻觉来表现角色的内心世界,同时还会引用各种诗篇、名言和文件,给读者亦真亦幻的感觉。在六十年代,这是科幻小说界对早期科幻小说过于强调科幻概念以及惊险刺激的故事,不注重文学性的革新,也就是所谓的科幻新浪潮运动。《沙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创作出来的。导演维伦纽瓦非常准确地还原了小说莎士比亚悲剧式的调子,也把小说中反英雄、反主流的一面展现在电影之中。整个电影的框架就像是《哈姆雷特》,保罗并不想成为救世主和家族的领袖,为家族复仇,但他别无选择。当哈克南军团进攻厄拉科斯,屠戮厄崔迪家族时,有一个全景镜头:双方的战士在殊死冲锋,前景是投下的炸弹带来的漫天火焰。这种感觉,与莎翁的《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等等都有极为相似之处:角色在为了一顶王冠、一种荣誉、一个理念与敌人拼死战斗,不意却仍然成为命运的棋子,被冥冥中的宿命所捉弄所驱使。

尽管由于世界观的宏大,影片中的角色刻画空间略为有限,但主角保罗仍然表现出了他的困惑和迷茫——在被放逐的沙漠中,他似乎从梦境和幻觉中惊醒,说他看到无数人高喊着他的名字,以他的名义去杀戮,去征服,并斥责母亲所在的姐妹会把他变成了拥有超能力的怪物!就像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保罗对自己身份的困惑,对强加给他的命运的抵抗,也是我非常想在第二部乃至后面的故事中看到的内容。

汉斯·季默给影片的配乐堪称他近年来最杰出的创作!它已经不仅仅是新世纪音乐风格能概括了,有时,仅仅是鼓点都做出了旋律感。整个影片的配乐和音效并不喧闹嘈杂,它同样以极简的形式呈现,绝不喧宾夺主,却依旧憾人心弦!

我丝毫不能认同影片故事陈旧、内容空洞的评价(很奇怪,几乎没有在几部《西游记》电影下面看到故事老套陈旧的评价)。在维伦纽瓦的《沙丘》中,形式即内容,气氛即主题,风格即表达,环境即故事……这种史诗性的建构,不仅仅在画面的宏伟壮阔上,更在对沙丘世界的全景式展现上,在对人物命运的悲悯上。就像《指环王》三部曲的前两部在奥斯卡评奖上几乎无所斩获,第三部才得到了11项大奖,我觉得,《沙丘》系列会慢慢展开其史诗性的旅程,而第一部,已经揭开了这个宏伟世界的面纱一角。它可能要求观众给予耐心和投入,回馈给我们的,必将是一个无比壮丽,上演着一出出活剧的世界!

 6 ) 三个版本的《沙丘》,维伦纽瓦赢了

我曾经和朋友开玩笑说,没有《沙丘》的2020,我一秒都不想过了——从去年维伦纽瓦宣布《沙丘》将在2021年上映以来,它就是我对来年院线影片的唯一期待。

同样作为文艺作品,电影和文学、音乐不同,它要宣布定档之前,会先提前释出电影官方海报。类似于听力考试之前先给你放段流行音乐测试音量,片方也要先把海报放出来,吊吊粉丝胃口,看看市场反响。以前,看到海报,就意味着电影离上映不远了;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电影海报官宣得越来越早,起码提前一年以上就把海报给放出来了——越大牌的导演、越大牌的阵容,影迷被海报吊完胃口以后要等待的时间就越久。《沙丘》放完海报以后,影迷一等就是一年。

《沙丘》海报刚刚官宣的时候恰逢《信条》热度还没过去多久,在标题设计上还玩了一把信条式的回向文字梗

《沙丘》的海报为影迷抛出了一个充满遐想的引子:海报设计简洁、神秘、寥寥几笔仿佛都是在阐述剧情。设计师简化了DUNE这个四个字母,让电影标题看上去更像是古希腊文字和某种外星民族符号的结合。海报色调以金黄和黑色的碰撞为主,金黄色暗示沙丘、香料、阳光,黑色暗示宇宙和其他不可知的危险。可以说,这张海报是一张典型的维伦纽瓦式的作品,他此前曾在《银翼杀手2049》和《降临》留下过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震撼场景设计,这些场景通常着重体现了巨物面前人类的渺小、或是场景色调、明暗上的游戏。随着海报释出,成功地让观众开始更加期待《沙丘》:期待维伦纽瓦将如何成功翻拍这部背景宏大的科幻小说、如何构建沙漠中的视觉效果、以及在没有御用配乐师约翰·约翰逊的情况下,他是否还能保持长久以来自己电影配乐的风格。

《银翼杀手2049》虽然在内地票房不高,但它靠自己独一无二的场景设计成功地让所有人一到雾霾天就都想起这个场景

虽然在维伦纽瓦拍摄《沙丘》之前,早就有另外两个版本的《沙丘》:佐杜洛夫斯基在1975年开始筹备的《沙丘》和大卫林奇在1984年拍摄的《沙丘魔堡》。两者都是相当伟大的传奇导演——前者是才华横溢的超现实主义导演,早年的作品《鼹鼠》和《圣山》是邪典片的经典;后者是《双峰》和《穆赫兰道》的导演,擅长非线性叙事的电影结构,作品同样也被影迷视为影史经典。

纪录片《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的海报选用了当时的美术总监莫比斯画的概念图

大卫林奇版《沙丘魔堡》

这两个版本的《沙丘》却出现了两极化的评价:佐杜洛夫斯基没能真正把《沙丘》拍出来,只留下了一个发行量极其稀少(且极其昂贵)的故事板和一个关于他构思《沙丘》的纪录片,该纪录片《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在imdb上拿到了8.1份;林奇版本的只有惨不忍睹的6.4分,根据林奇自己的说法,他认为这部《沙丘魔堡》是他职业生涯中唯一的失败品,制作这部电影是一场无法忍受的痛苦经历,直到今天他都拒绝详谈《沙丘魔堡》的制作过程。林奇声称他当时没有电影的最终剪辑权,电影原本长达四五个小时,片方最终硬是剪成了两个小时——一部符合观众选择的商业片最“恰当”的时长。(扎克·施奈德:这题我也做过!)

值得一提的是,林奇当年为了拍《沙丘魔堡》,拒绝了《星球大战3:绝地归来》的导演工作

佐杜洛夫斯基则在纪录片里承认自己曾经怀着敬意去看了林奇版本的《沙丘魔堡》,在此之前,由于华纳和迪士尼不愿意接受他艺术上的坚持,认为他的电影赚不了钱,拒绝为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买单。看电影之前,他既愤怒、又不甘心,拍摄《沙丘》是他的梦想,现在这个梦想却要被别人实现了。结果看完电影以后,佐杜洛夫斯基狂喜,因为林奇的《沙丘魔堡》拍得实在是太烂了。

评价《沙丘魔堡》的时候佐杜洛夫斯基脸上浮现出了天真无邪的微笑

同样作为导演,佐杜洛夫斯基甚至放下自己对林奇能拍《沙丘》嫉妒心,开始同情起来了,觉得这根本不是林奇的作品,一定是制片人插手太多了:

给林奇一点台阶下

两个伟大导演对《沙丘》的试水均以失败告终,因此当大家听说维伦纽瓦也要拍《沙丘》了,第一反应更多的是质疑。《沙丘》的原著小说本身就晦涩难懂,在科幻小说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宗教和哲学元素,故事背景庞大复杂,文体结构也非同一般小说,从电影改编角度上来说难以入手。《沙丘》原著有六部曲,佐杜洛夫斯基和林奇都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他们想用一部电影把这六部曲的内容一口气全给讲完。佐杜洛夫斯基打算让观众在电影院里坐上12小时看完整部电影,被制片人一口拒绝;林奇因为被剥夺了电影剪辑权,最后上映了一部2个多小时的电影,电影前一个半小时以正常节奏叙事,后半个小时忽然所有剧情急速发展,逻辑关系毫无关联,让人摸不着头脑。就像高考800字的作文写到了600字突然发现格子不够用了,只能胡乱草草结尾,给观众和制片人一个交代。

维伦纽瓦则幸运得多。这是一个观众习惯在电影院追着看大片的时代,观众愿意把电影当成连续剧追,把延伸电影当成连续剧的片花追。只要一个剧本的故事够长、够复杂,它就有可能拍上三四部,把观众一次又一次地骗回电影院,让观众在看到故事结局之前先等上个十年。因此,维伦纽瓦也有足够的理由和预算,把《沙丘》按照原著分拆成好几部拍,这样就有足够的电影时长,好好为观众梳理《沙丘》的故事。

这同样也是一个长篇巨制完结的时代。观众需要新鲜的长篇电影来拾回他们对电影院的牵挂,它需要经得住影迷在未来的时间里反复推敲和讨论,并且成为21世纪20年代的经典科幻电影烙印。叙事宏大的《沙丘》在此时就成为了一个绝佳的选择。

今年的《沙丘》作为整个系列的第一部作品,相当于一个序曲,需要为观众理清电影的世界观、时代、家族和人物的背景。有了佐杜洛夫斯基和林奇两位大师的前车之鉴,在对原著情节改动不大的情况下,维伦纽瓦在电影画面和细节上做出了相当成功的改变。

维伦纽瓦延续了他惯用的视觉色彩游戏。不同场景中的色调设计在《沙丘》中充当了非常重要的功能,不同家族、不同星球之间都被差异明显的色调区分,它能够帮助观众理解剧情,即便是在没分清楚阵营和不同星球、不同家族的时候,也能靠明显的色彩差异来区分;同时,这些色彩也带有强烈的情绪性,诉诸气氛和人物的意识。电影伊始,当主角保罗还在自己家乡星球上的时候,场景虽然暗淡,但仍然能够看到多种色调编织出的保罗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复杂且平和的色彩更加贴近观众的生活日常,让人感到安逸和放松。阴暗、低饱和度的画面衬托了保罗压抑的心情:他做了太多自己无法理解的梦,心里有着重重心事,害怕身边亲近的人会遭到不幸。哈克南的家族所出现的场景,画面阴冷灰暗,以深灰色、深蓝色、黑色为主,让人感到不寒而栗。哈克南家族出现的场景,唯一出挑的颜色就是族人惨败中带着点暗黄的皮肤,看起来营养不良,但又和庞大的身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了他们潜在的健康问题。

保罗在自己家乡的这段是整部影片色彩最丰富的一段

哈克南家族的主星,绝对对称的场景设计传递了极权的震慑力

电影最主要的沙丘场景被分为两种:一种是保罗梦境里的沙丘,预言了未来;另一种是保罗在后来实际到访的沙丘。梦境中的沙丘色调明亮,阳光灼热,张扬的色调在电影中通常暗示了暴力和刺激,而明黄色在生活中同样也被作为警告的色调。因此保罗在梦中见到了契尼,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啊,她该死的蓝眼睛好美,我这个王子一定要得到她”,而是产生了警惕心理。

而等到保罗一家真正到访厄拉科斯星球以后,沙丘的场景的饱和度降低了,它变得了无生机,和成片的混凝土建筑在一起显得尤为衰败。

同一个场景的两种色调处理能够方便观众区分现实和梦境。黄色作为一种象征意义贯穿了整部影片,在影片各处都与保罗产生联系。其中,《沙丘》故事中最重要的资源——香料,也是黄色,但奇怪的是,根据电影所述,常年生活在沙丘中的弗雷曼人因为长期受到香料的影响,眼睛变成了宝蓝色,这点和原著的描述也相符。至于为什么长时间吸收黄色香料眼睛却会变成蓝色,唯一的解释可能只是因为蓝色是黄色的对比色,在漫漫黄沙中蓝色眼睛会显得格外突出。

佐杜洛夫斯基在设计《沙丘》故事板的时候把弗雷曼人的眼睛改成了黄色。佐杜洛夫斯基当初想把电影打造成一个“致幻片”,因此作为一个超现实主义电影导演,他对色彩也同样有相当艺术化的追求。他请来了漫画家莫比斯当电影的艺术总监,为《沙丘》中的场景和人物设计了大量视觉震撼的元素。

莫比斯为《沙丘》人物设计的服装

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美术概念图,右上角黄金圣斗士一般的男子是达利。达利背后有个燃烧的长颈鹿,因为他跟佐杜洛夫斯基说给他个燃烧的长颈鹿和世界上最高的片酬,他才会参演电影。

从佐杜洛夫斯基版《沙丘》的美术概念图上即可看出,导演想追求的是像嬉皮士风格一样的纷繁夺目的色彩冲击,但繁多的色彩会分散颜色情绪传达的功能,为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平添了对电影理解的负担,在不了解剧情的情况下就很难分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

而维伦纽瓦选择了用色彩区分阵营,色彩不仅负责画面的美感,同时也可以更加方便观众理解和沉浸剧情。

林奇版《沙丘魔堡》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依照原著在电影中加入了大量的角色心理念白,这些角色自己的念白解释了他们的一切想法和动机,让整部电影看起来更像是一本有画面的书,而不是通过书改编的电影。《沙丘魔堡》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当代许多电影和电视剧共同存在的问题:解释得太多,留白太少,降低了电影的戏剧张力。优秀的故事片能够引导观众观看、感受、思考,通过细节暗示,让观众沉醉在剧情中寻找谜题的答案,充分调动观众的思考和情感,对影片始终有所期待。

维伦纽瓦则在他的《沙丘》中省略了角色的念白,大多数心理活动都依靠演员的表演和符号化的场景提示来完成。除了前文所提到的色彩符号,影片还出现了大量的图形符号和象征符号。每当剧情出现保罗和他的父亲莱托交流的段落时,导演都会特意拍一个和公牛有关的镜头,有的时候是墙壁上的牛头,有的时候是桌上装饰的斗牛雕塑。公牛在艺术作品和古希腊神话中都是作为男子气概的象征,而斗牛士和公牛之间生死搏斗的斗牛场景则象征着人性的残暴和高贵,这种对立的品质可以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

公牛在毕加索的作品中常常被用来体现他自身的人格

保罗家族被背叛,父亲被公爵绑架以后,以殉道者的别扭姿势自杀了:

莱托受到了皇帝的指示来到厄拉科斯星球,反而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

据维伦纽瓦所说,他12岁看《沙丘》原著的时候就一直梦想把《沙丘》搬上大银幕了。《沙丘》是维伦纽瓦既《降临》和《银翼杀手2049》以后拍摄的第三部科幻电影,对他来说已经有了足够的经验来处理科幻电影的拍摄手法问题。相比80年代的林奇,维伦纽瓦要幸运得多,毕竟在这个年代,电影的视觉特效技术已经足够成熟、以假乱真,观众可以在电影院享受到真正震撼的视听体验。

而不是看两个方块在地上打架:

格斗屏蔽场竟然就被马马虎虎地设计成了方块,要知道那个年代《星球大战》都拍到第三部了

和杀马特一般的造型设计:

有记者采访林奇会不会去看维伦纽瓦拍的这部《沙丘》,得到的答案是“我对《沙丘》的兴趣是零。”林奇说,“重温《沙丘》对我来说太痛苦了。”

从《沙丘的艺术和灵魂》一书释出的概念设计图来看,维伦纽瓦在建筑物、飞船、服装、沙虫等设计上都花了极大的心思,任何可能的细节都被考虑了进去:

佐杜洛夫斯基、林奇和维伦纽瓦的三版《沙丘》,代表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电影:一种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远超时代意识;一种被甲方束缚、失去了对自己作品的掌控力;最后一种在市场与理想化追求之间做出了平衡。当代《沙丘》是一部以成为科幻标杆之作的史诗巨片,它主攻主流市场,但仍然具有自己的艺术品位,是工业作品和审美追求下最壮观的融合。《沙丘》并不是一部传统的爆米花爽片,维伦纽瓦把观众投入到了宏大且隐晦的科幻宇宙中,迷失沉浸在视觉特效和宏大的配乐里。在这个工业流水线作品泛滥的年代,无论对制片方还是对维伦纽瓦来说,《沙丘》都是一次大胆的挑战,让观众从过度娱乐化的商业大片中抽离了出来,重新思考大片类型。

 7 ) 揭秘神秘角色“岳医生”背后的悲情故事

年度科幻史诗巨作《沙丘》终于上映,这次我们不挖彩蛋,而是跟大家聊聊影片中的由张震饰演的神秘角色“岳医生”。相信看过电影的观众都知道,岳医生出场的篇幅并不多,但却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角色。本文将结合原著小说中的描述,揭秘岳医生未被诉说的背后故事与内心挣扎,带大家重新认识这个充满神秘感的角色。

*下文涉及剧透,请谨慎下滑。

与电影不同,小说从一开始就揭露了岳医生的叛徒身份,但小说的精妙之处在于,厄崔迪家族成员都知道叛徒的存在并相互猜忌,展开了“权力的游戏”般的内部角力,但始终没有一个人对岳医生心生怀疑,究竟是什么让岳如此备受家族的信任呢?

厄崔迪家族

那就要从岳医生额头上的特殊标志说起,在弗兰克·赫伯特的原著小说中,威灵顿·岳是从苏克学院毕业的医师,接受过一项叫做“帝国预处理”的特殊训练,前额刺有钻石状刺青,代表他们视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竭尽全力守护他人的健康。

理论上帝国预处理是无法破坏的,苏克医生对自己的病人绝对忠诚,但正如阿基米德所说“给我一根杠杆,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邪恶的哈克南人正是找到了岳医生的杠杆——他的妻子瓦娜

DUNE: The Graphic Novel, Book 1

哈克南家族的彼得·德伏将瓦娜囚禁,以此来威胁岳,除非岳遵守他们的要求,否则瓦娜将遭受酷刑直至死亡。因此岳长期受到精神和情感上的折磨,最终他对妻子的爱战胜了良心,他所受的不让病人收伤害的苏克训练也因此失效。

哈克南家族

由于篇幅关系,影片没有展现出太多小说中岳医生的心理独白以及他与厄崔迪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比如当岳医生对保罗说谎时,会在心里责备自己;

岳想:我这是在说什么?我对自己都要玩这虚伪的一套吗?

在杰西卡对他表示关怀时,岳忍住快要流下的泪水,但同时告诫自己必先狠心达到目的;

她以为我在为她担心!岳挤挤眼,忍住眼泪。我当然在担心,但我必须对付阴险的男爵,先助他达到目的,然后趁他得意忘形之时,袭击他的致命弱点!

岳医生十分清楚自己的处境:他只是被卷入家族世仇中的一个小卒,因此他会哀怨命运的不公,对自己的行为无比厌恶。

我干吗要站在这儿折磨自己,折磨这可怜的小伙子?虽然他什么都不知道。哦!那些该死的哈克南禽兽!为什么他们要选我做这个千夫所指的人啊?

岳医生与莱托公爵之间并无仇怨,但他清楚认识到无论他是否背叛家族,厄崔迪同样会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失势甚至灭亡,于是他选择让公爵充当自己的筹码,满足自己的复仇计划的同时也让公爵死得其所。而作为回报,他将救出公爵的情人和儿子,这件事也只有岳一人能办得到。

相信国内的观众会对影片里出现中文对白感到惊喜,这不仅是基于岳医生形象上的呼应,也交代了岳与保罗之间的关系——彼此熟悉且信任。小说中,岳除了担任厄崔迪家族的御用医生,也是保罗的良师益友。在岳医生背叛公爵之前,他给保罗送了一份珍贵的礼物——《奥兰治天主圣经》,这是岳的妻子非常珍视的一本书籍,里面讲述了大量历史事件,包含着各大宗教的伦理哲学。岳医生让保罗随身携带这本小黑书,希望他在迷失的时候能得到救赎,而这本书正正也是岳医生对自己的救赎。

在出卖他之前,我给了他信仰。
从剧照可以看出岳医生送书的情节被删减了。

在以往的《沙丘》影视改编中,岳医生都是由欧美演员扮演的,而这次张震则塑造了更具“东方”特色的版本,这实际上更加贴合小说中对这个角色的描述:

他有着一张张扬的脸,一双杏仁眼中是漆黑的眸子,奶白色的肤色,紫色的嘴唇和狭窄的下颌上挂着两条弯弯的胡须。

再看看下面这张绘图,自然会明白导演为什么要找来张震饰演这个角色了。

影片中岳医生为保罗做检查时,用手触摸头部的动作,也是由中医把脉的概念转化而来的。

对于饰演岳医生这个角色,张震提炼出三个关键词——纠结神秘悲剧,这并不是他第一次演绎类似特质的角色,但如何在有限的戏份中,让观众看到人物内心的活动,是十分具有挑战性的。为此张震做了大量的准备功夫,包括阅读原著,设计角色的行为模式和细节,还有与导演反复沟通人物的形象。

影片中,岳医生的前后形象是有着明显变化的:作为厄崔迪的专业医师,岳的表现沉着严肃,俨然一副绝不出错的精英形象。而在背叛家族后,我们可以注意到他的头发散落,动作和神色多了一分紧张,但依然行动利落,不失尊严。透过张震在表演中的对眼神、表情等细微的处理,我们得以感受到角色在不同状态下内心的纠结和挣扎。

岳医生在影片中的高光时刻,是在他前往觐见男爵的路上,将自己凌乱的头发梳理好,冷峻而坚毅地行走在哈克南士兵队伍中,面对生死未卜的命运,仍然保存最后一丝体面,颇有一番英勇就义的气概。

岳医生绝对是《沙丘》开篇最精彩的角色之一,很遗憾影片没有用足够的篇幅去深挖这个角色的复杂性,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大家都能对岳医生有更深入的了解,也欢迎豆友踊跃提出想要深度解析的沙丘角色~

文 | 豆瓣·彩蛋君KL

 短评

这种片子我们不给高分,还有谁给高分,猫眼淘票票么?全程起范儿,逼格满满。这是一部很独特的科幻大片,即便这样的故事本可以做得特别商业、特别热闹。但维伦纽瓦还是将之纳入个人风格当中,使得影片呈现一种宏大、悲怆、宗教味以及仪式感。尤其是汉斯季默的宏大配乐一路轰鸣,史诗感也就出来了。未必适合所有人,但真的全是我的嗨点,很爽。

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维神让沙丘这颗掩埋了半个世纪的宝石在沙漠中闪耀 他也必将在影史名垂青史 熠熠生辉

12分钟前
  • 刘导
  • 力荐

大家好,我叫蒂莫西.甜茶。身在贵族家,老爸奥斯卡。母亲力量大,杀人靠说话。海王好兄弟,师傅是灭霸。女友赞达亚,绿了蜘蛛侠。世界很复杂,没人说人话。生来责任大,代价祭全家。皇帝人在哪,看我弄死他。

16分钟前
  • 健三快跑
  • 推荐

我感觉我看了一个两个半小时的预告片

19分钟前
  • CG-prince
  • 推荐

一定要去电影院看,这样就可以戴着口罩体验身临其境了(。

21分钟前
  • Norloth
  • 推荐

厄拉克斯的崛起,王子的复仇。维伦纽瓦开启了本世纪第三个十年最震撼的科幻系列。三分《降临》三分《星球大战》再加四分《银翼杀手2049》,在融合各种创造力和视觉奇观的基础上,维神又带创造出了新的科幻语法,靠高超的剪辑和音乐设计让作品有了可怕的“通感力”,编织出一个沉浸式的史诗的世界。绝对不要错过IMAX版本!!!

23分钟前
  • 德小科
  • 推荐

汉斯季默小金人+1,维伦纽瓦封神进度+20%,对原作的取舍很合适,甜茶的表现也比想象好,保罗厄崔迪前半段的纤细感和后段的转变都拿捏到位。原著党满意。

26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顶级视听观影享受,服化道究极用心,细节设计多有惊喜,太空史诗气势磅礴。作为一个宏大作品的开篇确实足够优秀,三个世界被音乐、色彩、质感营造得极好,刻意反高潮的处理也并没有导致全片拖沓无聊。略感遗憾的是,大量口播的背景交代虽用心排布,还是稍显突兀;大光圈梦境有些过量了,观感有些疲惫;另外,几个重要角色在性格厚度上都略有欠缺,以至观众更多的是被世界观架构震撼,而非情感共鸣。可以预期,经此役铺陈完设定,故事更放开手脚后,此系列的下部一定会更牛B。

28分钟前
  • 牛三牛
  • 推荐

看到张震出来的时候太激动了,看到他说中文更激动,看到甜茶回答中文更更激动,以至于我完全没听清他们在说什么。。。(¬_¬)

33分钟前
  • 喜儿喂鸭正经地
  • 推荐

😅我知道这个电影很厉害:庞大的世界观、无比用心的服化道,视听盛宴美到失语,演员也都很赞。甚至还有普通话和油纸伞(🥲)……可是,我就是觉得看着很累…很累…150分钟➕我看了不知道多少遍手表,等来最后一句:一切才刚刚开始。不过瘾的慢动作打戏,10000年➕了还在冷兵器搏斗,the one(天选之子)和帝王公爵殖民主义的老套设定,人物形象还没立起来就咔咔死了一堆人…作为一个没有看过书的人只觉得还是一头雾水。电影可能很有高级感,但高潮不够,故事不清,仅有画面,让我很难追下去啊☹️

36分钟前
  • 小羊D
  • 还行

我常常不理解常人对史诗的定义。

38分钟前
  • 蕉叁鱼
  • 还行

观众们在插科打诨的流行商业软科幻喜剧和勉力为之总缺一口气的小成本科幻电影的困境里挣扎多年之后,的确难得地收获了一部科幻史诗。整部电影堪称巨大物恐惧症患者的灾难,无论是太空还是厄拉克斯广袤的沙漠场景,对渺小人类的视觉冲击力很强,营造了一种类似宗教的极其神秘的氛围。对非原著读者的观众来说,适当进行了概念灌输,而这些灌输又不显得赘余。演员搭配其实也蛮香,甜茶的少年感还符合年龄设定,和丽贝卡的母子cp也有些好嗑,另外奥斯卡的肉体也是全片很绝的一个镜头。现在全心期待后续,拜托原人马搞快点。

43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推荐

如果说《边境杀手》是维伦纽瓦誉为好导演的助推器,《降临》是让他成为顶尖导演的证物,《银翼杀手2049》是他进阶为“王”的登基石,那么《沙丘》就是帮他稳住“神”这一称号的光环

45分钟前
  • paradise
  • 力荐

听懂了甜茶的普通话,但是不知道张震说了什么。

50分钟前
  • 张大一
  • 还行

最多三星,不能再多了。真的只是个开始,几乎没有剧情的电影,每次讲不下去就切到故作高深的话语和梦境。对于原著的文本改编,也没能跳出老白男意yin式的殖民主义思想;相较于《降临》和《银翼杀手2049》,该片的人文思考真的过于简单,甚至可以说没有。可能由于人文思考是如此简单且可预测,导致宏大的配乐也让我感觉很不搭了。此外,打斗戏真的像过家家,甚至简单到有些好笑。真的只有特效宏大,其他都很廉价,可惜好莱坞最不缺特效好的电影。

53分钟前
  • Spy Liu🌈
  • 还行

引用一条外媒口碑:“当下看《沙丘》,就像身处1968年看《2001太空漫游》”

54分钟前
  • 查拉图斯特拉K
  • 力荐

其实拍得不像未来,倒是很像过去,遥远的过去。有一万年前那么久远。未来感不多,历史感反而很重。

55分钟前
  • 北纬三十四
  • 还行

威尼斯非竞赛单元全球首映,万众期待的《沙丘》。1.一部各方面都处于高水准的杰作。今夜,漫天黄沙掩过了水城威尼斯。2.维伦纽瓦在封神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但仍未抵达属于他的王座。3.汉斯季默放弃诺兰的《信条》选择《沙丘》是明智的。4.《沙丘》的主体取自弗兰克赫伯特的同名原著科幻小说,由维伦纽瓦的个人风格和美学铸就了其内核,好莱坞工业体系构成了其外在。5.维伦纽瓦野心勃勃,沙丘宇宙诞生之时,纽瓦取代库布里克之日。

57分钟前
  • 花花
  • 推荐

像是用《银翼杀手2049》的方式拍《星球大战》。其实故事主线挺简单明了,世界观架构的巨大信息量被铺陈在极富节奏感的叙事呼吸之中,因此就算对沙丘世界观/故事毫无认知也能轻松沉浸到电影中,两个半小时稍纵即逝。镜头在人物局部特写和大全景之间刻画出了史诗感(值得一提出色的剪辑),很多戏的拍法刻意回避了好莱坞商业大片中一贯的特效冲击和视觉刺激(动作戏的从简、战争戏的省略、甚至空中追逐戏的视角限制),反而通过视听氛围营造去推动叙事、牵引情绪。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谁懂,全片最有性张力的片段不是保罗与梦中情人蓝眼睛的实打实的接吻,而是与他妈妈在脱衣服时尴尬的眼神相交。

1小时前
  • 百变小咪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